“大行工匠”——工行淮北濉溪支行张裕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8月30日16:47分类:工商银行“大行工匠”

何为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行淮北濉溪支行行长张裕刚就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金融工匠精神。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张裕刚坚持在金融产品上精益求精,他认为必须接地气,让产品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市场供求中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作为县支行行长,他认真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与经济形势,比如以“网贷通”“税融通”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推动“美丽濉溪”建设。作为县域社会经济的主力军,工行濉溪县支行不断深耕农村市场,结合总省行政策,把扶持农村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光电产业项目、旅游景区项目,作为培育特色区域经济的业务增长点,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支农、惠农、服农的道路。张裕刚坚持认为与民生相关的都是刚性需求,在业务发展中重点做“小”做“微”,做深做实,不仅做好存贷款等传统业务,还积极推进ETC业务、车险业务、住房公积金业务,推广社保市民卡,实现客户在公共出行、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产品与需求的紧密性,不断提高客户的关联度。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张裕刚坚持在金融服务上客户至上,他认为提供金融服务只是手段,创造财富也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客户因我们的存在而拥有幸福感。长期以来,张裕刚坚持做到善于和客户沟通,顷听客户的心声,结合当地农业大县的实际,积极拓展移动互联金融业务,借助E-ICBC的平台,将一批优质客户从线下转化到线上,打破服务空间与时间限制,让客户体验服务带来的高效;积极探索业务多元化经营发展,依托“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沟通平台,聚合支付,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和生活消费体验,让客户体验产品配套服务带来的便捷;他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代缴水电费、代理社保资金、粮农直补等多项涉农惠民业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把客户金融“普及”转化为金融“受惠”,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张裕刚坚持在管理模式上追求卓越。他认为,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情怀,还要时刻牢记初心,因为初心的高度,决定路途的长度。在制度建设上,他认为仅仅坐在办公室里制定制度的管理者不是创新的主体,真实存在于服务场景里感受客户诉求的员工,才是创新的主体。不忘初心,保持定力,濉溪支行结合打造“客户满意银行”工程,开展服务提升大讨论、组织“厅堂微沙龙”评比,优化服务流程与管理结构,定期开展服务微体验、创新成果分享会、客户服务改善会,素质能力提升会,组织全体员工为濉溪支行发展建言献策;不忘初心,保持定力,濉溪支行在员工管理上刚柔相济,刚性管理有制度的约束,定期组织员工学习警示教育,牢记十大禁令,守住风险底线,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柔性管理有人文的关怀,打造考核、奖惩、培训等公开透明平台,将员工的归属与个人努力、个人贡献和支行发展密切结合,不断增强员工对团队和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不忘初心,保持定力,濉溪支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内外兼施,面向客户,大胆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拓展普惠金融渠道,服务小微企业;面向员工,让“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价值观、良性循环的制度文化、愉悦舒适的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构建团结、温暖的企业生态文化。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张裕刚不仅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还将工匠精神与合规管理并轨而行,同行致远。他把银行比喻成行驶中的汽车,驻车器与方向盘是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车速是业务的发展。在驻车器与方向盘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驾驶才能安全平稳并适时超车。如果只注重追求速度,忽略风险的把控,也就为明天的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如同新型汽车引擎,有些业务的冲击与颠覆可能就是旦夕之间。如果濉溪支行也是一辆“车”,那应该是在田间地头的收割机,按照既定的目标,笔直的将一片片金融乡土收割完毕,深耕细作,盼望丰收。

做一个合格的银行“工匠”,张裕刚始终致力于做县域普惠金融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兼顾着经营效益和社会责任。比如以“最多跑一次”为抓手,建立濉溪支行“最多跑一次”清单,精简业务流程,坚持银行多想一点,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多做一些,让客户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增强客户体验感受,切实让客户感受服务的温度。在管理模式上,转变只注重“指标”,关注“效率”,一味以制度和奖惩作为管理的思维,而去实现基层员工的存在感,参与感,成就感,比如开展合规转型的建设活动,营造合规氛围,将合规变成一种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指导、激励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实际效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作为县支行行长,张裕刚坚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定位,只做小、不贪大、只做实、不务虚,历处境之劣,不改服务初衷;逢竞争之烈,不坠创新之志,将工匠精神深深扎进农村市场,扎进金融乡土。(工宣)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