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业助力“中国制造2025”迈出新征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0月20日11:21分类:财媒聚焦

10月19日,第42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宁波银监局以“出实招、重实干、求实效,宁波银行业助力‘中国制造2025’迈出新征程”为主题,介绍了宁波银监局引领辖内银行业金融支持区域制造业情况,一同参加本次发布会的还有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副行长孙国锋。

宁波是我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大市。宁波工业体系完备、基础扎实,是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四大家电生产区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拥有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八大千亿级产业,也是全国质量强市和品牌之都。2017年上半年,宁波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均居浙江省首位。2016年8月,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市委、市政府快速响应,出台“行动纲领”“实施方案”“政策意见”,明确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打造新型制造业强市。

宁波银监局大力引导和推动银行业专注本源,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助力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9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4037.66亿元,增长趋势已经企稳;制造业贷款占比持续保持在22%以上,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1/4以上市级银行机构的制造业贷款占比超过40%。

一、出实招,确保金融服务专注本源

(一)指导意见引领方向

印发《关于加强制造业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从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强化小微金融支持、推动企业专注制造主业、打击逃废债及防范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监管要求,并配套建立考核评价、定期监测、银企对接及宣传引导等四项工作机制,引导辖内银行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质效。辖内主要银行机构积极响应,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工作小组,出台专门授信政策,明确信贷投放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如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成立金融支持“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进委员会,在资源配置、业务授权、定价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制造业倾斜。

(二)债委会破解难题

以债权人委员会为抓手,推动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向“中国制造2025”倾斜。围绕“提质、扩量”目标,提出“17条”实施意见,重点是“五抓”,即多头授信限制,深化联合授信管理,对债权行达到5家及以上企业(按集团统计)限制新增授信银行;组建名单补量,重点选择基于限制多头贷款需要,债权银行多、涉及授信5亿元以上的集团企业和基于困企帮扶考虑,存在风险的企业作为扩量主体;决议执行有力,分支机构执行困企帮扶债委会决议的,上级行不得追责,不加入、不执行决议、影响推进,造成严重后果的银行,予以问责;典型案例推动,以点带面,展示成效;统计监测分析,加快建立健全债权人委员会信息平台并充实数据,落实平台查询要求。目前,已逐步实现以债委会为主线,以支持重点企业、银团贷款、困企帮扶、处置风险贷款、限制多头授信为核心的全覆盖信贷体系。债委会组建名单现已覆盖企业970户、贷款6221.69亿元。

(三)监测考评保驾护航

一方面,强化定期监测。设计区域特色报表,统计监测制造业信贷及对接“中国制造2025”情况,专人跟踪监测,并适时通报,重点是“六盯”,即盯信贷投放总量、盯特色领域专项信贷投放、盯重点项目对接率、盯减费让利情况、盯金融服务满意度、盯创新产品服务情况。另一方面,强化监管考评。要求各银行机构将制造业信贷投放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五制”,即关键指标承诺制、多头授信严控制、困难企业帮扶制、服务收费规范制、监管措施挂钩制等。对成效明显的银行机构,在网点设立、监管评级等方面给予激励。9月末,40%以上市级银行机构的制造业贷款占比超过30%,向好态势明显。

二、重实干,确保金融生态良性循环

(一)大力处置存量风险

狠抓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为制造业信贷投放腾出空间。一方面,部署银行机构运用核销、重组、证券化、批量转让等手段,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另一方面,推动市级层面成立金融仲裁院,部分区县成立金融审判庭,组建宁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推动债务重组,打通不良贷款处置通道。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五个季度“双降”。9月末,宁波银行业不良贷款率2.15%,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分别较年初大幅下降0.48和0.94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两成,向好趋势明显。

(二)扎实防控新增风险

严防银行机构新增风险,为加大制造业信贷提振信心。第一,抓联合授信。对授信总额1亿元以上、授信银行3家及以上的企业授信和担保,实施联合授信限额管理,防范多头融资、过度授信。联合授信管理名单已覆盖企业(集团)65户、授信443.27亿元。第二,抓风险分担。引导银行加大与担保基金、应急转贷基金合作,借力科技风险池、财政补贴,依托宁波国家级保险综合创新试验区政策优势,建立多方风险分担机制。辖内银行机构累计发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金贝壳”贷款超过150亿元,惠及企业突破1.7万户。第三,抓信用联防。逐步建立辖内银行业“失信客户”名单信息共享数据库,并与政府部门共享信息,推进“信用宁波”平台建设,目前,已共享639条失信客户信息。

(三)着力降低企业负担

多管齐下,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规范收费行为。围绕宁波市减轻企业负担“35条”意见,提出五大方面监管意见。引入社会监督,要求银行机构发放贷款时告知客户收费政策,并向客户发放问卷,调查贷款合规性。大范围问卷调查已开展3年、4次,累计发放问卷1880张。另一方面,降低服务收费。引导银行机构实行差异化利率定价,对优质制造业企业减费让利,创新还款方式和展期续贷产品。辖内银行机构已累计为1.72万户企业及个人发放续贷资金483亿元。今年以来,宁波市企业贷款利率稳步下行,上半年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01%,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19个百分点。

三、求实效,确保金融资源精准发力

(一)升级传统产业

引导银行业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行业转型,支持制造业的外贸带动和浙甬商回归。第一,化解过剩产能。稳妥化解光伏、纺织、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不得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且无合法手续的新增项目授信,压缩退出“僵尸企业”、环保及安全不达标且整改无望企业贷款,合理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存在暂时性困难的优质骨干企业。辖内银行机构共压降过剩产能企业245户、贷款30.53亿元。第二,支持做大做强。以传统信贷、并购融资等方式支持本土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如辖内银行业为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并购贷款收购欧美汽车零部件资产业务。第三,推进技改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行业的技改升级,提升竞争力。目前,辖内银行机构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贷款余额超过45亿元,近两年贷款平均增幅达到26%。

(二)做强智能制造

引领银行业积极对接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第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助力制造企业“机器换人”;支持宁波银行通过下设基金公司运用投贷联动业务为14户制造业企业投资1.67亿元;支持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2015年以来为制造业客户累积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券87.60亿元。第二,做强科技金融。辖内银行机构从银政对接、专营管理、业务创新、管理机制等四个维度强化科技金融,已设立5家科技专营或特色支行,近10家支行正在筹建,今年累计支持科技企业2211户,贷款余额335亿元。第三,助力人才智造。辖内银行机构针对宁波市高端人才,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批、担保方式等方面予以倾斜。如华夏银行宁波分行设计人才贷款系列产品,突破传统风险审查模式,对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团队在宁波设立的无人机科技公司提供基准利率信用贷款400万元。

(三)践行普惠金融

以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为目标,推动银行业加大普惠金融力度。第一,推进机制建设。综合运用信贷规模单列制、自主承诺制、监测通报制和监管挂钩制等措施,辖内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完成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目标。近三年,辖内银行业新设分支机构中,小微和社区支行占比达60%;93%的小微支行设立在社区、县域和乡镇。连续6年举办融资洽谈会,为708户小微企业达成融资意向27亿元。第二,推进产品创新。推进银税系统直连,如宁波银行已累计为1483户企业提供税务信用贷款5.76亿元;农合机构联合宁波市总工会在全省首创“蓝领通”小额信用贷款,已累计向近3万户创业者和创业企业发放贷款43.46亿元。第三,推进尽职免责。督促银行机构明确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3.5%,或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含)以内,不作为内部和监管考评内容,并已免除处罚404人次,减轻处罚391人次。

(四)支持重点领域

围绕宁波市“3年工业企业贷款占比达到30%以上、制造业直接融资累计500亿元以上”目标,引导银行机构积极支持宁波市制造业重点企业、项目和园区融资需求,实现全辖制造业贷款占比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一,抓投放总量。辖内银行机构已明确2017年新增制造业贷款213.72亿元,约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三成,预计年末制造业贷款占比将较年初提升0.26个百分点至24.49%。第二,抓重点项目。辖内银行机构积极对接宁波市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目前,该类贷款余额近1700亿元,大部分是制造业项目。如支持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智能制造项目8亿元。第三,抓特色领域。9月末,辖内银行机构对宁波市“一带一路”倡议枢纽城市建设发放贷款余额1123.65亿元,主要投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

下一步,宁波银监局将继续紧紧围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要求,引领辖内银行业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措施,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助力宁波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王亚琪)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