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迈向新时代金融事业新征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05日16:51分类:农行浙江分行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金融”的地方有6处,其中发展绿色金融、改善民生、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等更是与金融密切关联。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要求,明确了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核心任务,为金融机构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创造性实践中,进一步凝聚金融力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迈向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征程。

突出金融工作政治站位 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金融航向

建设新时代的“美好金融”,必须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从党管金融的大局出发谋划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金融企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农业银行总行党委提出的治行兴行“六维方略”,是党的战略部署在农业银行的具体落地,是农业银行根据新时代经济金融形势做出的具体谋划,与党对金融工作的各项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深化,确保经营发展与党的改革事业方向一致、步调相同。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金融机构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队伍,将政治意识融入经营管理、队伍建设、企业文化等全过程,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发力。必须坚持“三严三实”,全面推行从严治党、从严治行,深入推进“三线一网格”管理、全面巡查巡视,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挺起金融人的精神“脊梁”。

坚定不移支持实体经济 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金融支撑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金融业也必将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重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投入、提效率、去通道、减链条,使实体融资环境逐渐生态化,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既要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也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大供给侧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

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实施差别化管控,收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81亿元,盘活了沉淀在过剩产业、“僵尸企业”的金融资源,为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释放新空间,引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要从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入手,尽快构建适应新经济的信用管理体系,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催生下的新企业需求,创新传统的抵押担保方式,全面革新信用管理。要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商,从做业务转向做客户、从做产品转向做方案,建立“渠道+场景”、“线上+线下”的投、保、贷、租一体化的综合金融供给体系。

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国家战略,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金融无疑是关键一环。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更要在其中发挥主流、主导和示范作用。要依照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农村总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供给,创新符合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旅游、环境整治等融资要素的“三农”特色产品,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供、销环境,加大对农村特别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主体、“三权”改革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从农民信用数据库建设出发,构建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金融互联网,将搭建农民个体的信用体系作为破解融资难、融资慢的主路径。创新产品盘活“三权”,让信用和产权成为农民融资资本,促进创业增收。要以合理定价的充裕金融供给,平抑充斥在农村市场的借贷高利,将普惠金融落到实处。要借鉴金融骨干下派乡镇挂职模式,推动更多金融人才到乡镇农村挂职、工作,造就一支懂“三农”的金融复合型队伍,为乡村振兴融资又融智,提高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针对性,使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金融力量

建立包容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浙江是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又是农行本色,必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建设的资金需求和融资特性,创新信贷模式,匹配具有绿色特点的融资产品,助力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发展绿色金融,要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有计划、前瞻性地区别对待绿色新兴产业和传统落后产业之间的信贷转化,以资本节约、质量改善、效益提升为核心,引导资金投向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加快建立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要以“商行+投行”的形式,发行绿色金融债,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丰富绿色金融服务内涵,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突出消费金融升级和精准扶贫 做好民生金融服务

围绕老百姓消费升级的要求,建立健全面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文化、旅游、娱乐、健康等方面提供更多贴近老百姓的金融产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产品上,要研发符合消费导向、消费机制的产品,促进消费行为和消费机制的升级。在体验上,要结合线上线下消费的发展趋势,围绕厂商供应链、商户销售链、群众消费链,进一步提高消费体验和效率,优化消费金融体系。

加强精准扶贫,要在顶层设计上完善扶贫规划、政策保障、定点帮扶等机制,通过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民生扶贫等工程的定向资金供给、金融结对等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扶贫、扶真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

注重自身和社会两个经济增加值同步提升 实现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

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转化,不可分割,更不能偏废。

寻求经济发展与金融的良性循环,是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要着力提高金融发展的质量,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效益、短期扩张,从外延增长向内生增长转变,处理好总量与结构的关系、数量与价格的关系、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做到总量适度、结构优化,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充分发挥国有银行机构全、网点多的优势,主动服务小微企业,配置专营机构,引入政府担保基金合作,以供应链金融、数据网贷为着力点,突破传统融资模式,帮助企业实现经营要素的最优配置,有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跳出金融办金融,找准金融造福人民福祉的切入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尽好社会责任,兼顾社会效益,提升社会福祉。

坚决守住防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面对房地产泡沫、企业高杠杆、影子银行等问题,首先要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若罔闻。

防控风险与释放风险要并重。既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挤压资产泡沫,也要着眼长远合理把握节奏,防止误伤发展前景好、暂时困难的企业,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要支持经济去杠杆,通过创新运作模式,健全风控机制,加强同业协作等方式,稳妥有序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大力发展理财融资、产业基金、投贷联动等业务,逐步降低杠杆率。

要推进风险管理从经验为主向科学治理转变,从管业务为主向全面管人、管思想、管行为转变,构建起业务、信贷、内控、纪检部门联动配合、齐抓共管的“大内控”体系。要准确地把握新增资产的投放方向,专注主业,从源头上防控新的风险。要创新监管体系和风控机制,防止跨市场交叉性风险感染。运用好金融科技的成果,确保经济金融运行长治久安。(冯建龙、王丽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