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家银行如何突破农民信用数据难题?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05日18:56分类:农行浙江分行

融资难,农民的融资更难。由于农民大多缺乏信用数据的沉淀,银行机构风险管控的难度也大大提高,导致农民融资难上加难。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中,破解“信用”这一环节越来越迫切,打通了这一环节将形成“三农”良性循环,而缺失了这一环节则会导致“三农”的“肠梗阻”。

11

如何破解农民的融资难题,让农民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体系中真正获益?这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也关系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得失。

“三位一体”信用入手

农民的“贷款难”,难在担保抵押。“可供抵押的物品很少,而通过信用方式又存在风险管控问题。”农行浙江省分行三农金融部总经理章增强认为,要破解这一问题,真正做惠及农民的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农业银行一直在探索。

创新抵押方式,扩大可供抵押的领域,是一个重要思路。大力推广林权抵押、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大型农机具等抵押方式,挖掘粮食购销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商位质押等动产价值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信贷“活水”。如农业银行湖州分行给予南浔方氏农庄300万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其创新农业科技,成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首批农科示范标准基地,现该农庄已成为16所上海中小学的蔬菜供应商。

然而,能不能从“信用”入手,让农民更便捷地获得贷款、扩大生产?

瑞安马屿镇陈老伯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陈老伯是种植户,因为水稻种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他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购买种子化肥、农具等,每次都是东拼西凑的借钱很困难,如果再遇到扩大生产规模,那资金缺口基本就没办法补齐。

事实上,在农村缺少资金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陈老伯身上,绝大多数农民都有遇到同样的困难。“三位一体”的推进,让陈老伯心里有了底,“现在打一个电话到农行,当天就能拿到贷款,省力还不说,关键是快!”下一步,陈老伯准备扩大种植规模,除了水稻种植外,还准备种些玉米、扁豆等提高收入。

线上线下数据相通

以大数据引以为傲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对农民也感到有些头痛:缺少甚至没有可以用来分析的信用数据,风险管控问题成了症结。

对于农民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的问题,农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冯建龙表示,当前农民贷款最大的问题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缺乏抵押和担保信息又不对称。

线上数据的不足,可以用线下来弥补。传统线下优势,对于数十年来深耕农村市场的农行来说,确实是很多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

谁家信用一直很好?谁家因病遭遇困难?谁家是致富能手?……据介绍,我省农行系统线下网点分布遍及城乡,这些基层网点对当地农村的生产情况、资产质量、诚信程度等都非常了解。此外,农行还通过全省“村村通”的1.5万台“惠农通”这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县域农村全覆盖。

用双脚丈量的数据和线上数据匹配分析,让农民们也有了自己的信用数据,这个不同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积分的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独特的农民信用大数据。

“目前,农行浙江省分行已经整理160万户农户的信用大数据,并为其中110多万农户进行了授信,未来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整理出300万户以上农户的信用大数据。”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2014年农行浙江省分行提出以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对接“三位一体”,2016年8月开发上线了以“惠农网贷”为核心、村民信用档案数据库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王丽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