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改革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05日18:55分类:农行浙江分行

浙江“三位一体”农村改革始于2006年。

在当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新思路,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三位一体”农村改革目标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十多年来,综合性农村合作组织的不断成立及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三位一体”工作推进的成效体现。

然而,在农村,由于农民大多缺乏抵押物,加上信用数据缺失, 

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无依可循,导致了农民融资难上加难。因此,作为“三位一体”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信用合作始终是老大难问题。

农行浙江省分行借助互联网思维突破农民信用难题,于2016年创新开发上线以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为基础、惠农网贷为核心、惠农商城为支撑的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农民可在“惠农通”和微信两个渠道自助进行贷款的申请、发放、还款,秒级完成,同时搭建了基于惠农卡的理财、缴费等农村生活金融场景。

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将农民的生产、销售、消费等数据转化为可融资的资本,从“信用”环节打通“生产、供销”,助力建设农村“三位一体”,初步探索了一条解决长期困扰三农发展中的农民贷款难、贵、慢的新路子。   

大数据“线上+线下” 攻克信用难题

即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农民的大数据仍然缺失,几乎没有可以用来分析的信用数据,风险管控问题自然成了贷款的最大症结。要实现信用难题的破解,信用数据库的建设是前提。

由于“三农”领域农民的基础数据零散、碎片化,数据收集成为最大的难点。农行浙江省分行围绕农民的生产链、供销链和消费链,通过“线上”+“线下”两条腿收集、筛选、分析数据,构建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到7月末,已在浙江全省农户建档174.56万户,占全省农户的22%,覆盖1.23万个行政村。

在线下,农行的机构优势是大多金融同业无法比拟的。该行充分发挥300多个乡镇网点、800多家“金融便利店”、“三农工作室”以及全省300名重要乡镇农行挂职干部的优势,通过线下整村推进,实地走访形成“一村一表、一户一档”。

据了解,每户信贷档案主要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家庭基本信息、资产负债、经营情况、金融产品、信用状况等,形成农户基础情况表、生产经营情况表、供销情况表、信用情况表。

谁家信用一直很好?谁家因病遭遇困难?谁家是致富能手?这些信息现在都能被记录。年35岁的温州岩头镇村民李彩芬,敏锐地捕捉到了近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

“农行的办贷员经常走村入户,填写一些表格,了解各家各户最近的情况,经营哪些产业、产业怎么样等等,常常坐下跟我们聊聊家常。”李彩芬口中所说的聊家常,就是农行走村入户线下采集村民信用信息的真实写照。

在线上,农行浙江省分行与当地财政、农业、林业、海洋、涉农行业协会、农合联等部门联系,从源头批量在线获得客户信息,将真实、客观的财政补贴和农户生产供销等数据导入村民信贷档案。

同时,农行还充分挖掘本行数据进行建档,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农户在农行的存款、理财、代发工资、农民安家贷等本行数据。今年4月末获取数据216.85万户,建档27.82万户。

有了数据库,还得有授信模型才能放贷。据农行浙江省分行农户金融部副总经理孙烈勇介绍,农村金融互联网融资模式,与抵押担保为主的传统融资有本质区别,以往的信贷制度和模式难以适用,因此在贷款授信测算、贷款期限、年审制、风险补偿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

按照数据来源不同,农行浙江省分行研发了以“收入+财产”为主要因素的多维度综合授信模型,以线下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农户从事的行业、经营规模、信用情况、偿债能力等情况,系统自动测算授信额度,白名单经人工审批后农户便可自助贷款。

另外,结合惠农卡存款、种粮财政补贴、渔船油补、茶园证等内外部不同的数据,系统筛选分析农户的生产流量、供销流量、信用流量、金融资产等要素,研发了7个线上专项小额信用授信模型,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

用双脚丈量的线下数据和线上数据匹配分析,让农民们也有了自己的信用数据。基于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农业银行浙江分行实现了信用难题破解,为“惠农网贷”快速推广打下了数据基础。据了解,该行未来3年计划整理出300万户以上农民信用数据,占到全省农户数的一半以上。

惠农网贷分分钟到账 破题融资贵”“慢”

贷款“难、贵、慢”这三个痛点一旦得到解决,农民会自动找上门来。解决这三个痛点的,就是农行“惠农网贷”。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浙江省分行全省发放农户贷款10.4万户,农户贷款余额225.67亿元,列全国农行系统第一,其中通过网上申请的惠农网贷3.24万户,贷款余额53.97亿元。

惠农网贷是农村金融互联网平台的核心。提高办贷效率,真正做到自助、方便和低利率,是惠农网贷的最大特点。

如何做到快速放贷?农行打通微信和惠农通机具两大电子渠道,在微信上注册公众号“农行惠农通”,或者在线下的惠农通机具上都可马上申请贷款。上述两大电子渠道可实现农户贷款在线申请受理、自助提取、自助还款、自助查询,并通过积分扣减实现优惠利率。

以白名单信用贷款为例,农户从申请贷款到成功发放,全过程只用5分钟。

“农业生产最困难的还是资金问题。”瑞安市马屿镇陈老伯说道。陈老伯是水稻种植大户,经常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投入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具等农资,每次东拼西凑借钱很烦恼,如果想再扩大种植规模,补上资金缺口更困难。事实上,在农村这种缺少资金的难题,绝大多数的农民都遭遇过。

但很快,缺资金的惆怅被融资的喜悦取代。得益于农行惠农网贷,陈老伯很快就拿到了贷款。

“现在到农行当天就能拿到贷款,纯信用还不说,关键是快!”陈老伯通过农行微信平台申请贷款,只要几分钟,银行卡里就拿到了10万元的贷款,这个过程无需跑银行、办抵押,方便快捷。下一步,陈老伯准备扩大种植规模,除了水稻种植外,还准备种些玉米、扁豆等提高收入。

惠农网贷将农民的贷款“搬”到了线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把农民日常生产、供销、消费等数据,都变成了可融资的资本,农民也无需填写繁琐的申请资料,从申请、审批、发放,整个贷款过程都可通过互联网自助解决,随借随还。

惠农网贷除了“快”,还很便宜。在浙江农村,流传着一句话:“农行走到哪里,哪里的利率水平就会降下来”。由于网上贷款的定价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定价,依托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本随规模增长而分摊,使定价优惠激励机制成为可能,目前惠农网贷的月息5.08‰至5.80‰之间,远低于市场的年化利率。

惠农商城O2O  为农村供销接“网”气

除了聚焦“贷款”之外,农行浙江省分行也搭建起基于惠农卡的理财、缴费、电商交易等农村生活金融场景,旨在促成地方农产品交易量的在线升级,通过O2O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供销脱节问题。微商城就是其中的缩影之一。

土鸡蛋、马屿红糖、南山素面、金川大米……打开农行“微商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色泽丰富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城市居民偏爱优质农产品,但对于农民来说,受物流分散、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农产品滞销却时有发生。农产品“卖难买贵”一直是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难题。

农行“微商城”平台即为解决农产品的供销问题而生。通过微商城不仅能回馈农行客户,还可以帮助农户把农村本土的商品通过微信渠道销售出去。由于农户对包装经营产品缺乏经验,农行还专门成立团队免费辅导农户对农产品包装上架。

“现在电商流行,我们也学着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卖到更远的地方。”在瑞安市高楼镇的南山村,农行的专业人员正在给刘阿姨介绍如何给产品包装、拍照。刘阿姨口中说的网络平台,就是农行打造的线上“微商城”。

解决农产品滞销、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是“三位一体”供销环节的重点。除“微商城”之外,农行浙江省分行还依托全国农行的公私客户资源,为浙江本土产品打造了基于“农银e管家”的专属供应商销售平台。

对于农产品的供应商来说,农银e管家是下游商进货的“农超市”。e管家面对的是全国农行的客户,供应商在平台上注册后,有机会把本地商品通过网络向全国各地的农行客户销售,大幅提高农产品销量。

目前,光在温州瑞安就有400余户农贸经营户完成“农银e管家”线上迁移,下游商户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下单、付款、收货的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产品供销脱节问题。(王丽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