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普惠金融的“农行样本”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12月05日18:52分类:农行浙江分行

什么是普惠金融?从字面上理解,“普”是指人人可得,“惠”是指惠及百姓,这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契合。身处农村的农民,因为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也没有信用数据的沉淀,他们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质的金融服务,可是,他们却最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迈不过银行信用审查的门槛,得不到金融血脉的滴灌,是实现农民奔小康、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难题。

让农业人口能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有同质的金融服务,是各家金融机构应当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也是助力“三位一体”信用环节突破应该付诸的行动。农行浙江省分行带了好头,做了榜样。

首先,致力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基础建设。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到,到2020年要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的发展目标。没有金融生态基础,所有的服务都是空谈。农行浙江省分行主动沉下身子,将人力物力资源向农村倾斜,全省布局了935个物理网点和66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1.5万台惠农通机具,更是实现了全省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切实承担起了支农支小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国有银行在普惠金融上的大行担当。

其次,集中力量突破三农信用管理的难点。信用问题长期困扰农民融资。传统金融机构将农村居民贷款拒之门外,主要原因是农民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同时也缺乏信用数据记录,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才导致了农民贷款贵、难、慢。要想发展普惠金融,必须紧紧抓住信用难题的“中枢”。农行浙江省分行敢于创新,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依靠“线上+线下”的模式建立村民信贷档案数据库,搜集农户的信用大数据并通过系统进行授信额度测算,弥补农民的“信用空白”,使之成为信用贷款发放的依据,走出了一条运用互联网思维破解农民融资难题的新路子。

同时,要学会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开展普惠工作。浙江是互联网发展的热土,互联网恰好能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影响面窄、速度慢”的问题。农行浙江省分行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出的“惠农网贷”,通过完善信用数据、降低交易成本,借助移动端的优势,让农民最快5分钟可以拿到资金,并且贷款利率大大低于同业和民间借贷利率,降低了农民融资成本,更提高了融资效率。“惠农网贷”的推出,是结合浙江“互联网+普惠金融”的生动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普惠金融”这一关键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也被写入了“十三五”规划,是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各金融机构必须要回归本源,在实践中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才能推动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王丽梅)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