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银行业2017消费者权益保护十佳精选案例之电信诈骗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3月15日16:32分类:天津银行业消费者保护

案例一 【电信诈骗】

 情系“老同事”入骗局  慧眼“巧甄别”保安全

——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人机合一布防控

案例说明

2016年3月的一天,一位年约50岁的女客户来到中国工商银行白堤路支行现金业务柜台,要办理跨行汇款业务。

柜员依据规定对客户汇款业务进行了解和风险提示后,发现客户一直在与一人通电话。柜员根据客户的通话内容隐约判定交易背景为某种投资。于是,客户的汇款目的和行为引起柜员警惕,随即报告给当日大堂值班经理。

处理过程

大堂值班经理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此笔业务的收款人为客户多年不见的一位“同事”,二人通过微信联系。对方告知客户近期会有一个国际宝石投资大会,可通过其进行投资,只赚不赔。但对方提供的收款人并非二人联系时提到的国际珠宝公司,而是个人账户。据此,大堂值班经理初步判断此笔业务为电信诈骗,并通过工行“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予以确认,极力劝说客户要再次核实对方身份、同时与子女商议投资事宜。

客户认定对方没有欺骗自己,并执意要求将此笔款项1万元汇出。大堂值班经理出于安全考虑,向属地嘉陵道派出所报案,请求公安民警予以协助。

公安民警了解情况后,对客户进行了反复解劝,最终客户同意放弃汇款。事后,女客户在证实了这确实是起电信诈骗后表示,如果不是白堤路支行员工第一时间识别出骗局,在此次汇出1万元之后,还准备再汇出10万元存款。为加强防范意识,工作人员向客户推荐免费安装“工银融安e信”,在办理转账汇款前对收款账号进行安全性查询。

消费提示

近年来,电信诈骗招数不断更新,不法分子由原来的冒充公检法要求客户缴纳罚款、转移存款,冒充商业组织告知客户中奖需缴纳税金等陌生人行为,逐渐转移到盗取微信、盗取客户身份信息,从而冒充熟识或曾经熟识的朋友、同事,近而利用投资骗局骗取客户存款。

此类电信诈骗,受骗者往往为中年以上,退休前工作单位效益好,有一定的积蓄,但容易轻信他人,对所宣传的不合常理的投资回报不加以理性分析。由于不法分子冒充熟人骗取客户信任,导致客户在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时并不是神色匆匆或神态焦急,更像是平时再普通不过的汇款业务,给银行柜员的识别防范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上榜关键词】 “大数据

大数据风险防控系统实现“人机合一”

从人防到机防,依托大数据推出智能抵御风险防控系统。工商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发推出“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外部欺诈风险的实时精准预警和有效拦截干预。该系统收录了来自行内、金融同业以及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各类风险客户和账户信息,打造全方位外部欺诈风险管控平台。

为增强社会公众对电信诈骗的防范能力,工商银行去年推出了国内首款防电信诈骗公益软件——“工银融安e信”(公益版)。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下载并登录工商银行的“融e联”APP,即可在“发现”栏目中找到“融安e信”,并免费使用该软件,在办理转账汇款前对收款账号进行安全性查询。截至2016年末,“工银融安e信”(公益版)点击量已超过548万次。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