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产业蓝图 决战脱贫攻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6月29日14:28分类:中国·威宁

1

红光村一角

龙场镇红光村地势险峻、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红光村全村575户共2663人,其中贫困户288户1443人,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长期以来,红光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以苞谷、洋芋为主。因交通不便,种植苞谷、洋芋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村民们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红光村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核桃种植1000亩、青薯九号马铃薯3000亩。

红光村村主任苏登朝说:“我们村目前成规模的产业就只有核桃和马铃薯,靠这些带动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红光村一直苦于没有产业,为了寻找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红光村村两委多次组织去各地考察学习。

红光村山地多、平地少,山上灌木丛生,长满了野生的榛子树,每到榛子成熟的季节,村里的孩子们就成群结队地上山摘榛子。但一直以来,村民们都没有意识到榛子可以发展成为产业。

“我们在网上查了才了解到榛子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销路好、价格高。而且榛子适应性强,在山坡地带也能够成功种植,村里原本就有野生的榛子,说明这里的土壤、气候很适合榛子生长。”红光村村主任苏登朝说。

榛子是世界四大坚果之一,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走俏市场。榛子树根系发达,树姿优美,枝叶繁茂,是优良的绿化及水土保持树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榛子树种下后3年挂果,4年盛产,盛产后亩产在200公斤左右,按市场最低价40元1公斤计算,每亩地至少有8000元的收入。

此外,榛子挂果期长,有足够的时间采摘;榛子属于坚果类,采摘下来能存得住。

红光村村社一体合作社成立后,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盈利后可分得10%的分红。

苏登朝介绍:“盈利后贫困户每年的分红有400多元,再加上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亩榛子树需要1200元的务工费,这样算下来,每亩地的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发展榛子种植,对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苦寻致富之道的红光村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一来村子里有了致富产业;二来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能够旱涝保收有固定的收入,还能实现就地务工,多渠道实现增收致富,可谓是一举多得。

“用不了几年,榛子一定会成为我们红光村的一张靓丽名片。”苏登朝信心十足地说道。

在采访的过程中,红光村副支书管庆学多次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在红光村,土地较多的一户人家有60多亩,现在发展榛子种植后,光是把地流转出去,每年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

榛子树种下1年之后,约可以长到1米多高,这个时候还可以发展林下养鸡。郁郁葱葱的榛子树林成了发展养殖的好场所,养鸡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又成了榛子树最好的肥料,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致富渠道。

苏登朝说:“这种发展模式村民们都很感兴趣,在召开群众会的时候,村里95%以上的村民都表示想种植榛子。”

目前,红光村种植榛子的计划已经敲定,将于农历8月份开始栽种,种植面积为2000亩,预计可带动80人实现就业。

红光村虽然是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但是种植榛子的计划却像是一道致富曙光一样,给这座小山村带来了希望。

“国家政策好,但是脱贫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只有不断增强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有了能够长远发展的产业,才能不断增强脱贫动力。”管庆学谈起了自己对产业带动脱贫的看法,语末,他又补充道:“种下这2000亩的榛子树,我们村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唐爱梅)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