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威宁实践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8月13日15:41分类:中国·威宁

中午,雪山镇新街村村民宋帮宁端着一碗饭坐在路边的水果摊旁吃起来,时不时有车子从他眼前经过,他一边守着临时搭建的水果摊,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

“嘿,这在以前,谁能有那么大闲心呐。”宋帮宁口中的闲心不仅指的是他身后连绵几万亩的雪山镇新街片区果园,更有“车从边上过,尘土不沾身”的惬意。

想想以前,宋帮宁别说端着碗在路边吃饭了,就是在自己家门口,那风一扬起来,怕是碗里的泥土和米饭要各占 “半壁江山”。

从“风沙迷了眼”到“车从边上过,尘土不沾身”,这中间,隔着的不仅是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发展思路,更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的威宁实践。

近年来,威宁把生态建设发展放在重中之重,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绿了荒山的同时富了民。

“环境好了,还能挣钱,谁都乐意。”宋帮宁感慨,他这辈子,总算是要和满眼黄沙告别了。以往种地,春天播种的时候风大灰尘多,眼睛疼,几天就得用一瓶眼药水。现在,春天是满园的花香和嗡嗡叫的蜜蜂,秋天是满园的苹果和闹哄哄的游人。宋帮宁笑嘻嘻守在园子里吃着饭就能把钱包塞得鼓鼓的。

随着雪山镇新街片区3万多亩的生态苹果长大挂果,当地原本“秃顶”的山头摇身一变全都穿上了“绿衣裳”,这一身“绿衣裳”让百姓鼓起了腰包改变了生活

宋永就是依靠种植苹果树改变了生活。2010年他把家中10亩土地种上420多株苹果树,从挂果之初的年收入4000多元到现在年收入6万元左右,果树种植改变了宋永一家的生活,解决了两个孩子在省城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尽收眼底的苹果树成为了宋永家中的“摇钱树”。

随着苹果畅销,当地一个个农户投身到种植经果林的大军中,一棵棵果树逐渐占据了山头,成就了当地优美而惬意的人居环境,从而吸引了许多外来的游客周末度假或是体验采摘的农家之乐。

今年,雪山镇又增加了8000余亩苹果种植,一抹抹新绿在春风涤荡中又染绿了一个个山头。至此雪山镇苹果种植面积达43000多亩,参与种植的农户达1500余户,苹果产业已是新街片区百姓脱贫致富主要门路。

而在斗古镇中关村,近5000亩的苹果树覆盖了曾经飞沙走石的山头。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两年,他们村的土地终于“穿上衣服了”。 

“光秃秃的,大风一来毫无遮挡。”这是村民雷维成记忆中的村庄,黄土飞扬,瓦砾乱飞,由于中关村坐落在牛栏江畔的山边上,生态问题带给了当地百姓更为深刻的生存体验。

2008年,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超越经济问题,飞沙走石的农耕生活开始把生态问题推到当地人的面前来。那年开始,中关村开始调整了发展思路。

找到一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发展经济的发展方式,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时逢斗古镇开始了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经果林种植。这一政策得到了中关村村民的积极响应。雷维成也果断参与了。如今,果树长大,雷维成家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苹果树。时下,正是苹果挂果创收的时节,眼看着就能拉到市场上变成了钱。

这几年,光秃秃的中关村土地上,开始萌发了新绿,一片一片的果园遮住了原本光秃秃的山顶,春意袭来,绿色萌动,原本黄土和乱石夹杂的中关村又开始萌发了生机。从高空所见,一棵一棵的苹果树逐渐覆盖成了一整片绿洲,铺满了中关村原本荒芜的黄土地。

把黄沙覆盖,植上绿洲。生态和经济不再是矛盾的两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威宁逐渐由点及面,把一抹抹绿色逐渐从一个山头染向另一个山头,在逐步发展中,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威宁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互相成就促进的道路。2017年威宁经果林种植面积121万亩(其中苹果33万亩、核桃73万亩、其它经果林15万亩),今年在全县范围内又新增经果林93万亩(其中苹果17万亩)。到2020年,威宁拟发展经果林种植250万亩以上。(马召凤)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