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求新路上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建设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8月29日15:12分类:财媒聚焦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王默玲)1956年,在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之一——吴蕴初先生所创的天利氮气厂原址上,上海化工研究院就此成立。60多年来,它从新中国化肥工业的摇篮、国防科研的重镇,发展成为化工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当前,改制为“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上化院正努力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新型科研院所有机结合的创新模式,为科研院所从事业单位转型为科技型企业积累宝贵经验。

123

“上化院作为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必须在科学发展、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上走在前列,扮演好‘共性先进技术的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中心、上海技术服务的主打品牌、高级科技人才的集聚高峰’四个角色。”上化院执行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李良君16日在参加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时说。

改革潮头,上化院激流勇进,既是国家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成为了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对于把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这两个属性“合二为一”的上化院来说,这变革发展之路上“求新”二字无疑贯穿其科技创新“生命线”的始终。

着眼于科技创新“生命线”的终端,是一个个“填空白”“去卡脖”的技术成果。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在解决我国乃至全球饥荒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化院在化肥领域已经成功发布了12项国际标准,特别是脲醛缓控释肥国际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国际空白。

“国际标准采用中国方案,使我国掌握了缓控释肥领域的全球‘游戏规则’。” 李良君说,通过“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快了我国从 “肥料大国”向“肥料强国”的转变,对提升我国在国际肥料贸易中的话语权、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标准先行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化工领域一些核心技术的缺失甚至会让整个产业被“卡脖子”。聚烯烃就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原材料,其中的催化技术被称为“聚烯烃工业的DNA”。上化院作为国内最早研究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的单位,积极参与技术攻关并发挥重要作用,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在已经牢牢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并支持着下游千亿元规模聚烯烃产业的发展。

从聚烯烃的技术突破便可窥得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带来的巨大效益,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便是科创“生命线”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李良君告诉记者:“科学发展不能抛弃市场导向,如何把承载着科研成果的‘纸’转化成具有实际社会经济效益的‘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上化院围绕“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公共安全、节能环保”这四大业务板块,不断探索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大优势。

一是技术转化优势,上化院把创新的技术和市场及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性的技术并输出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平台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套开放运营、多方协同、成果共享的平台运营体系,通过行业中心、产学研联盟、基金投资等多元模式,实现政、产、学、研、用、融的资源精准对接;三是体制机制优势,建立了内外部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把来自高校的基础研究转化成能够推广到下游企业集团的成熟技术,并构建了“科研与产业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产业的持续升级。

终端科研成果的创新突破与科学技术“落地”的效益凸显,背后都离不开创新体制机制这一“求新”之路的活水源头。

李良君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同样重要,“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强调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激励,我们也根据张江政策探索了一些模式,比如基金激励、分红激励、干股激励、提成激励等,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后,组建产业化公司时,我们设立了相应的机制允许科技团队持股。”

上化院下属的绿强公司在实施激励方案后从微盈利状态逐步发展为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当年利润便增长72%,次年利润增长66%。从实施三年以来的成效看,激励的实施真正有效地达到了团队和企业的双赢。

源头“求新”让科技开发的“活水”源源不断,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中间环节不断“求新”让科研得到反哺、社会产生效益,走到“求新”的终端,一项项应用于实际的科技成果在一点一点推动着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进步。

展望未来,李良君表示,上化院将传承和发扬民族化学工业创新奋斗、实业报国、利国益民的伟大精神,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做强主业、做实创新、做响品牌,努力朝着“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国际知名的新型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努力奋进,为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继续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再出发 新征程上铸品牌——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上海市国资委指导,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东方广播中心联合主办,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金融信息网、金融世界、第一财经、东方网提供媒体支持。月星集团全程支持。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