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股份:创新求变 让“上海制造”闪耀世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9月20日10:30分类:财媒聚焦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潘旭、王默玲)中国首条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中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全球最大规模公轨合建桥隧工程——长江隧桥,全球23座城市建设逾400公里的地铁线路……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中国基建板块首家上市公司——隧道股份。如今这个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城市建设“老字号”品牌一路“蜕变”为全球范围内行业认可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为全球城市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服务与智慧。

隧道股份:创新求变 让“上海制造”闪耀世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隧道股份始终领跑行业,所积累的全球86座城市、逾千项重大工程的丰富建设管理经验、核心技术与齐全的产业链资源,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再出发,为更多城市提供最具创造力的基础设施规划咨询、设计、投资、建造、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18日在参加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时说。

城市基建领域的中国标准与中国智慧,正通过隧道股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而这“走出去”的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创新求变的锐意进取,是位居上海、心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变“上海建设”为“上海制造”

“下一步,隧道股份要做的是要从‘上海建设’转变为‘上海制造’。”隧道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表示,未来,隧道股份不仅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建设端,延长到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端,让所有基础设施更好发挥功效,为城市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要致力于整个建筑业的更新,变“工程建设”为“工业化制造”,既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又推动产品和服务的“上海标准”持续进步。

以隧道股份颇具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市政产品为例。过去建设一座高架,需要数百名工人现场施工,现在,隧道股份通过前期通用性模块的设计、中期工业化的制造,所有作业都在工厂中完成。前期预埋的数字芯片,还将提供“可追溯”的售后跟踪,更好的服务后期运营。“我们通过创建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引入市场最优的资源,从而实现从‘建设’向‘制造’转变。”张焰说。

张焰表示,隧道股份不再是简单的做施工,而是制造产品,提供标准和服务,打造品牌,让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也更强,“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为上海下一步的城市更新和全球卓越城市的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撑。”

未来,隧道股份还将进一步把装配式技术延展到高架、隧道、道路、桥梁等更多基础设施领域中,输出更多完整的基础设施产品,带着标准和品牌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全套服务”,打响隧道股份、“上海制造”品牌。

提供“全寿命周期管理”服务

改革开放40年,城市已不再是从零开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目的不是‘建设’而是‘使用’。”张焰表示,在浙江杭州,隧道股份以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打造的国内首个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文一路隧道即将在下个月通车。在项目规划期,隧道股份就从运营和使用方的需求出发,从未来20年、100年的更长寿命周期中,考虑最大化城市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价值。

传统意义上,越江隧道约30年就需要一次“封闭式大修”,一旦大修势必影响城市运行。而现在,隧道股份正通过文一路隧道,尝试把一次“大修”分解成管理过程当中的多次“中修”,再把一次“中修”分解为数次精细化的“小修”,提高整个设施在全寿命周期中的服务水平。

“我们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运营管理合同,并通过建立一整套基于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机电及土建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和管理体系,在运营过程中实时收集隧道数据、监测隧道形变,提供更精细化的管养服务。”张焰说,未来,在上海北横通道中也将有望试点运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新模式,助力上海更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满足“城市多维度发展”的更大需求

隧道股份是中国最早从事盾构法隧道研究与建设的企业。仅今年,隧道股份就有上海北横、沿江、诸光路隧道,武汉三阳路隧道及珠海马骝洲隧道等5条14米以上超大直径隧道同时在建。目前,全球已建成25条超大直径隧道中的14条都由隧道股份承建。

在不断挑战隧道技术极限之外,隧道股份近年来也尝试站在城市未来需求的高度,为新一轮的城市更新提供工程专业支撑。比如大型隧道工程,在满足“越江交通”等基础需求外,也为城市各类“顽疾”寻找到了新突破口——例如,解决了中环高架两侧“断头路”问题的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工程。

“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用管幕法在中环地下打了很多小钢管,把中环‘托起来’,对中间的土层进行加固,再在加固体下方建设公路隧道,避免中环产生沉降影响。”张焰介绍,通过这样的方式,隧道股份能够保证现有骨干交通网络不受任何影响的同时,完成“城市更新”任务。

“今后,我们的隧道盾构不仅将在直径上更庞大、功能上更加齐全,它更将是智能、可远程管控,甚至是‘无人驾驶’的盾构设备。”张焰介绍,2016年,隧道股份打造了“上海盾构管控中心”,把大数据技术与施工经验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盾构施工全过程进行管控。

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服务生”

向内钻研本业、不辍创新,对外隧道股份拓展延伸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2018年,隧道股份上海市外市场新增合同签约额已超过公司市场总额70%以上,其中海外市场订单占比超12%。“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沿线,提供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张焰说。

而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主动走出国门的国企之一,隧道股份自1996年进驻新加坡以来已承建了该国25%的地铁线路,连续3次获得新加坡承包商最高荣誉——国家挑战盾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资企业。目前,隧道股份各类业务遍及印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隧道股份更与英国等更多欧洲国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探索进入竞争更激烈、要求更严苛的发达国家市场。

张焰表示,今天,隧道股份正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模式、全新的业态,不断升级与擦亮“上海制造”品牌,向着“全球最具价值创造力的城市建设运营综合服务商”的全新愿景全力进发。未来,隧道股份将走出上海,辐射全国,并为全球更多国家的经济与城市发展贡献力量,让“上海制造”闪耀世界!

改革开放再出发 新征程上铸品牌——2018“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上海市国资委指导,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网、东方广播中心联合主办,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金融信息网、金融世界、第一财经、东方网提供媒体支持。月星集团全程支持。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