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托起致富梦——威宁中水镇大蒜种植基地见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12月27日10:57分类:中国·威宁

冬日的中水镇紫皮大蒜种植基地,繁忙依旧!

前河村马年巧家种的大蒜正值生长期,到地里灌溉成了她的主要工作。新街村的马永军家种的大蒜因为栽种的时间比较早,已经进入成熟期,他和妻子每天早出晚归,在地里忙着将地里绿油油的蒜苗拔出后用麻绳捆扎好,待运输车辆一来,他家的蒜苗将被运往昭通、宣威、威宁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村民正忙着收蒜苗

上图为村民正忙着收蒜苗

“在别处一年会有农闲、农忙之分,但是在我们中水这个坝子里,只要你肯干,一年到头都是农忙季。你看我家,现在把蒜苗卖了,过几天把地翻一翻,接着就要种马铃薯,明年夏秋把马铃薯卖了,接着又种小葱,最后还要种一季大蒜,一年到头没有空闲的时候”。马永军一边用小锄头刨着蒜苗一边说。  

从新街村乘车前往中水镇集镇只需10分钟,到昭通市区原来需要40分钟左右,随着都香高速公路的贯通,到昭通市区的时间将缩减到20分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充足的灌溉水源加上肥沃的土地资源,使前河村和新街村在蔬菜种植方面具备了天然优势。近年来,中水镇也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壮大村集体经济,稳步推进扶贫攻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只是其中之一。

距离马永军家土地不远处,村民张开银正挥起锄头在自己地里松土,为种植下一季农作物做准备。他告诉笔者说:“地里的蒜苗前两天刚卖完,卖一块钱一斤,不用出去跑销路,都是收购的货车直接到地埂边来收购的。我家在坝子里的土地不多,一亩不到,挖了差不多4000来斤蒜苗。”

清澈的前河绕前河村和新街村而过,流经玉龙镇注入牛栏江。因为前河的缘故,河岸两边平坦开阔的土地被称为“前河坝子”或直接称为“坝子”。居住在坝子附近的村民世代在这片土地耕作,摸透了这里土壤的习性和气候规律,发展大蒜、小葱、早熟马铃薯种植,其中以紫皮大蒜最为出名。

中水镇的紫皮大蒜具有蒜瓣肥大感好、香辣适中的特征,出产的蒜苗颜色艳绿、辛辣浓郁、长度匀称,成为中水镇的特色农产品,现在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已经发展成“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早熟马铃薯收成后种植小葱、白菜、辣椒,最后一季种紫皮大蒜,在这样的循环种植中发挥土地的三重作用,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目前,中水镇紫皮大蒜示范基地核心种植区占地800余亩,示范规模种植3000亩,投入大蒜扶贫资金63万元,覆盖该镇的前河村、新光村、新街村、中河村4个村的老百姓800余户,其中精准扶贫户151户。

“目前我们村发展种植短、平、快的经济作物的面积有700亩左右,主要以早熟马铃薯、辣椒、紫皮大蒜、青菜为主,一年种植两季或三季,算下来每亩地一年能给老百姓带来1万元以上的收入”。新街村主任马召应介绍道。

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内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张开银的记忆中,每逢蒜苗收成时节,他和父亲都要用背篼背着蒜苗去中水、昭通卖,几十公里的山路,一走就是半天。

如今,新街村的通村路早已修好,一部分通组串户路也正在施工中,5公里通组路将在明年1月底全部完成施工,加上今年年底都香高速公路也将全线贯通,老百姓出行方便快捷,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成本。张开银表示,以前因为道路不通,自己和乡亲们为了卖掉种出来的蔬菜瓜果吃了不少苦,如今宽阔的大路修到家门口,他将利用好这些道路,把家乡的优质蔬菜销售出去,让城里人品尝到“前河坝子”里种出来的新鲜蔬菜。

道路通、产业兴、人气旺、经济活,紫皮大蒜种植基地只是中水镇产业结构调整助力脱贫攻坚、助推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水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抢抓发展机遇,以提高脱贫质量为重点,紧紧围绕产业脱贫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板块经济,目前种植早熟马铃薯8000余亩,种植蔬菜66500亩,其中夏秋蔬菜51910亩、秋冬蔬菜2500亩、特色蔬菜10280亩、其它蔬菜1810亩,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农民的收入。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中水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后我们的打算是以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为思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打造经果林,扶持畜牧业,提增启动烟堆山及储存电子商务物流为一体的大型果蔬交易市场,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解决大产业调整后的后顾之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水镇党委书记孟广宁说。(卯龙艳)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