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蒿绿油油 农民乐呵呵——威宁盐仓镇特色蔬菜种植助农致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1月23日17:36分类:中国·威宁

深冬时节,威宁盐仓镇可界村蔬菜大棚基地内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务工群众在去除藜蒿叶子

图:务工群众在去除藜蒿叶子

蔬菜大棚内,工人们正手持镰刀收割绿油油的藜蒿,她们的动作快速而敏捷,将收割的藜蒿捆好之后,货车就把捆好的藜蒿运到离大棚不远处的厂房里。

笔者走进厂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邓巧儿一边快速去除藜蒿叶子,一边告诉笔者:“藜蒿吃的是嫩茎,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个叶子掐下来,再把去叶后的茎杆捆起来,方便运输销售。这个活得看手速,手速快的话,一天能挣到上百元。”

厂房里坐着的十几个工人都做着和邓巧儿一样的工作,她们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都是种庄稼干农活的好手,去除藜蒿叶子这样的工作对于她们来说算是再简单不过的活了。

“活比较轻松,年纪大了出去也找不到工作做,在这里务工,每天能有八九十块钱的收入,我觉得挺好。”今年58岁的施玉兰说。

以往,农闲的时候这些村民都是闲在家里,因为放心不下庄稼和老人孩子,不能安心外出打工。但闲暇下来之后就完全没有了经济收入,日子越过越紧巴。

去年10月份,贵州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入驻到恒大集团在可界村援建的蔬菜基地,在大棚里规划种植藜蒿后,用工需求量激增,附近的村民都有了务工的好去处。

村民苏琴说:“我在这里已经做了两个多月了,一天能挣到七八十块钱,不仅能顾着家里的庄稼、还能照顾老人和上学的孩子,比出去打工好太多了。”

站在大棚外,所才响一边指挥着工人们收割藜蒿,一边和笔者说:“在这里务工的大部分都是贫困户,种了一辈子庄稼,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家里都有老人和孩子,没有办法到外面去打工。现在在基地里务工,一天70块钱,一个月下来可以拿到2000多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而今年54岁的所才响因为上过学念过书,成了基地里的管理人员,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

基地里每天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增收。

据了解,该蔬菜基地由恒大集团援建,共有284个大棚,每一个大棚覆盖1户贫困户,每天可带动60余人就业务工,种植和收割藜蒿时务工人数可达到100余人。务工工资按不同的工种计算,收割藜蒿的工人每天70元,负责去除藜蒿叶子的工人则用计件的方式计算工资,多劳多得,熟练的群众一天可以拿到140元的务工收入。除了务工收入,蔬菜基地涉及到的可界村、银洞村、松海村三个村流转土地的农户每年还有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基地覆盖的284户贫困户年底时还能拿到700元的分红。务工收入、土地流转费、分红,这三项收入真正惠及大批贫困户,有效地助力他们稳步增收。

据悉,基地种植的藜蒿,也叫芦蒿,是一种野菜。藜蒿的茎杆味道清香鲜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不仅如此,藜蒿还是一种抗逆性强的植物(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很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藜蒿可作主食也可作配料,可熟食也可凉拌,色味极佳,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

“藜蒿炒腊肉是一道很有名的菜,在全国各地都很受顾客欢迎。”贵州金丰公社负责人王立刚介绍。

目前,该基地所产的藜蒿主要销往云南昆明、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地,市场价格为8到10元每斤,这一季预估产值可达到70万元以上。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近年来可界村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之一,也是对产业扶贫所做的一次有效探索。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也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唐爱梅 唐本黄)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