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仓镇土地变花样 结构调整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3月12日20:28分类:中国·威宁

随着威宁全县经济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逐渐出现疲软之态。产值低、与市场发展不匹配、产业促进力不足等问题对各个地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盐仓镇开始了产业发展变革。

规模发展取代零散种植

早春时节,在盐仓镇娱满村,黄土地上随处可见一个个不断移动的身影。耕地的、播种的和覆土的农户各司其职,忙碌有序,他们在种植魔芋。

合作社负责人蔡富森站在田坎上一边催着进度一边进行技术指导。这是娱满村第一次这么大规模的种植魔芋,一次种了300亩。在蔡富森的规划里,这300亩仅仅只是一个试探市场的种植数量。

蔡富森是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外面打工的日子他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娱满村,土地并不贫瘠,交通条件也不差,可是多少年来,百姓在土地里并没有获得收益。在家务农不如在外打工。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落后没有跟随市场发展,原因之二则是农户的分散种植让商家的收购难度增加。

蔡富森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和大家抱团发展,发展规模化魔芋种植。这不仅是一次产业结构的试探,也是一次规模化发展种植的尝试。而对于当地群众来说,这样的规模化发展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就近就业的机会。

魔芋基地全部土地都从农户手里流转,每亩地400块钱。而土地流转给基地的农户又可以在合作社打工。68岁的国德芬是基地打工的农户,这样的年龄在其它地方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但她在基地上却每天可以有70块钱的进账。在魔芋基地,像国德芬一样在这里打工的农户有20余人。

作为第一次规模化种植的尝试,蔡富森表示,已经提前走访联系了市场。300亩不愁销售,愁的是种不出来,目前市场上的魔芋供不应求。

以短养长传统作物与新产业并重

在乌江源头的营洞村,赵康义家刚刚把今年的马铃薯种下地。而在种马铃薯的地里,整齐排列的樱桃树花朵凋落逐渐长出一颗颗小小的绿色樱桃。

樱桃产业是营洞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2015年年末,营洞村种下了500余亩樱桃树。到了今年,樱桃开始挂果。赵康义家种了12亩,算是当地种的比较多的人家。如今,土地里种下了马铃薯,樱桃也挂上了果子,赵康义又详细的给土地算了一笔帐。“马铃薯一亩地有2000块左右收入,樱桃今年挂果,就算还不是丰产期,一亩地2万多3万块的收入还是有的。”赵康义表示,这样算来土地价值较之单独种植传统作物翻了4至5倍。

多年以来,营洞村产业结构主要为单一的传统种植,产值低,百姓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并未富足。“今年,是我们村樱桃挂果第一年,通村通组路也便利,再加上我们这里距离县城近,今年脱贫一点也不愁了。”村主任施辉琴表示。

现代农业焕发土地生机

盐仓镇大棚蔬菜基地在盐仓镇营洞村、可界村和松海村三村交界之处。一大片整齐的白色大棚掀开了可界河畔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走进可界河畔的大棚基地,满眼的大棚里除了忙碌的人影,还有绿油油生长的特色蔬菜泥蒿。这些泥蒿在不久之后就可以收割,然后装箱拉到江西和武汉的市场上,成为俏市的蔬菜,也成为连接威宁农村产业和外面市场的一根纽带。

“以前浇水全靠雨水,如今,大棚内滴灌太方便了。”在基地务工的农户肖莹莹表示,以前新闻上播放别处百姓在大棚内务工觉得稀奇,种地都不用风吹雨淋的,没想到在盐仓也有了这样的务工基地。

现代蔬菜大棚改变以往一年一种的模式,土地一年四季都在发挥效应。再加上威宁独特的气候环境,大棚内的蔬菜在市场上很走俏。

“我们威宁的蔬菜拉出去好卖。”基地技术人员施成晓表示,威宁作为贵州的高海拔区域,冷凉的气候特别适合泥蒿的种植。泥蒿一年最多可以销售五到六茬。一亩地一年下来一般有1万斤左右的产量,如果按照5块钱一斤价格计算的话,一亩泥蒿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现代蔬菜大棚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土地的种法,也带动了威宁蔬菜产业的发展。(马召凤)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湛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