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再出发 国网四川电力谋划扶贫“下半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4月28日17:09分类:国家电网成都供电公司

阿吼村,位于大凉山深处的四川省喜德县光明镇,属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60户村民零星住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腰上,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之前只能靠种土豆、荞麦糊口,2015年人均年收入仅有1500元。

2016年,阿吼村成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定点扶贫村。三年来,该公司向阿吼村派驻第一书记,扶真贫、真扶贫,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扶贫路子。如今,阿吼村通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添置了60多辆摩托车,73栋异地扶贫搬迁房成为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阿吼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180元。在外地读书的博立史布,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日新月异”。

image001

(阿吼村土鸡养殖劳动竞赛现场)

防止返贫 让脱贫具有可持续性

正在发生“大变样”的,可不止阿吼村。

在四川,国网四川电力所属各单位共定点帮扶贫困村142个,通过“党建联盟”“三位一体”“五步工作法”“334”扶贫工作方法等,定点帮扶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有126个村已经脱贫。

然而,脱贫并不是句号,而是扶贫工作新台阶上的新起点。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前谋划扶贫工作的“下半篇”文章,把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已经脱贫的定点帮扶贫困村,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后续帮扶政策,提出脱贫攻坚新思路,确保稳定脱贫、同步奔康。

“对扶贫工作,我们将不离不弃,永不退出,按照‘扶贫是起步、小康要迈步、致富不停步、文明大进步’的帮扶思路,持续加大帮扶力度,与贫困地区群众携手实现共同富裕。”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谭洪恩表示。

电网建设 打好脱贫能源基础

作为惠及民生的电网企业,国网四川电力依托行业优势,首先把贫困地区“用上电、用好电”作为扶贫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四川持续加大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力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清洁能源外送通道能力,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解决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14万户、62.8万人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国网供区内36个深度贫困县电网改造,其中,藏区户均用电容量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前打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完成5113眼机井通电、5992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520个自然村通动力电,供区内所有贫困村24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用电及产业发展用电全面得到保障。

结合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时序调整和具体实际用电需求,国网四川电力还启动了2018-2019年贫困村改造两年攻坚计划,做到扶贫电网项目精准规划、精准实施。

产业扶贫 培育致富内生动力

仅仅“用好电”是不够的。小康迈大步,致富不停步,是定点帮扶的新思路,也是新目标。

以阿吼村定点帮扶工作实践为示范,国网四川电力创新实施“334”精准扶贫战略(3:“科学+绿色+可持续”扶贫理念;3:“支部共建、产业共进、文明共创”扶贫举措;4:“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产业发展扶贫机制)。“土豆填肚子、养鸡换盐巴”的阿吼村,随着近3年来18位新娘的嫁入,成功甩掉了“光棍村”的帽子,实现整村稳定脱贫。

“334”精准帮扶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已复制到19个贫困村进行全面推广,目前已有1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945户4374人实现稳定脱贫。

合作社是贫困村持续增收的“根据地”,围绕“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发展机制,国网四川电力帮助阿吼村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创新引入理事会、监事会。积极融入电商环境,确保“百合”“青刺果”等扶贫产品有产量、有销量,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元宵节,合作社实现首次盈利分红,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领到1450元和810元的分红金。

image003

(阿吼村农业合作社分红大会现场)

根据阿吼村的地理气候特点,积极探索高寒高海拔山区产业发展,打造279亩国家电网扶贫示范产业园,种植雪桃8万株,打造微田园景观,建设生态产业园,形成多元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人才帮扶 扶志扶智必须同行

让脱贫具有可持续性,人才是关键,教育引导非常重要,扶贫过程中,扶志扶智要同行。

21岁的吉巴伍果,从小就对挖掘机有浓厚的兴趣,却苦于无处学习技能。国网四川电力派驻阿吼村的第一书记王小兵得知情况后,到喜德县政府相关部门争取到了一个挖掘机培训的名额。如今,吉巴伍果在云南昆明开挖掘机务工,每个月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掌握致富奔康的“金饭碗”,王小兵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利用闲暇时间,开办农民夜校,每月两次开课,邀请电力公司的志愿者、农牧局的专家、老党员等来到阿吼村授课,传授养殖种植技能,培养外出创业的本领,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image005

(阿吼村养殖场)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村民,教育引导的方向也要“因人而异”。引导中老年人就地搞经营,探索开展农家乐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绿色康养项目建设;组织青年人“下山”再就业,探索建立就近就业平台,打开“自我脱贫”良好格局;还要抓好适龄儿童“控辍保学”工作,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文化建设 养成良好文明新风

物质层面的脱贫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而由于生活习惯、历史传承等因素,精神层面的脱贫看上去难度更大。要想促进文明迈大步,达到“真脱贫”的目标,还需要下一番精细的工夫。

国网四川电力在阿吼村推广“文明新风村民积分制”,对村民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自律习惯、守法新风、勤俭新风等方面表现进行分值量化。每个季度,村民都可以用积分到“国家电网”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以示奖励。

组织阿吼村党支部制定《阿吼村“四好家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四好家庭”建设,全面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开展“光亮宝宝”评比,从娃娃抓起,帮助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开展“厕所革命”活动,保证每家都有冲水式厕所,建立乡村污水处理站,将污水集中处理,保护环境。

image007

(阿吼村脱贫后新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导村民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国网四川电力组织员工力量建设阿吼村生态经济林,组织公司系统的共产党员打造“党员共建林”,组织共青团员打造“团员志愿林”,组织青年员工打造“青年爱心林”,吸引系统内外各方参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合力。

方法有很多,目的就一个。就是帮助彝乡的贫困群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胡朝辉)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