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扶贫“比天大” ——记2018年全国“人社服务标兵”马刚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27日15:36分类:机构动态

要采访到马刚有点难。“下乡暗访的路上”“走访群众中”……多次联系后,笔者终于在马刚原定行程变动的间隙采访到了他。

走进马刚办公室,有关扶贫工作的制度牌和进度表挂满墙壁,马刚和同事正忙着讨论工作,不断有人来电咨询或办事。

正在办公室忙碌

正在办公室忙碌

扶贫路上,马刚特别忙。

创新:开创“十大员”扶贫机制

马刚是贵州省毕节市就业局创业指导科副科长,他常说,自己是就业扶贫岗位上的一名“勤务兵”。

出身贫寒,马刚大学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四年。期间,他经常和镇村干部打交道,积累下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天天和老百姓接触,既熟悉了农村环境,又和贫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2011年,马刚考入毕节地区社保局,随即被派到边远乡村,一直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中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毕节市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就业扶贫,是毕节市决战贫困的一件“利器”。

马刚接手就业扶贫工作的2017年,为切实推进就业扶贫,毕节市成立了就业扶贫指挥部,摸清底子、找准路子成为了就业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为了解群众期盼,马刚和同事每天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经半年走访,得知就近就业、就地脱贫是他们的共同夙愿。

与贫苦户交流座谈(郑林华摄)

与贫苦户交流座谈(郑林华摄)

2017年年底,毕节市有关领导深入农村调研时,对全市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卫生环境很忧心,现场指示人社部门要围绕护洁员等岗位迅速拟写方案,以达到“既整治环境、又助推脱贫”的目的。

在市人社局党组的指导下,马刚结合之前的农村工作经历,站在多个角度对方案的各个细节精心构思。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利用两天时间拟出了“十个一批”方案初稿。

这份初稿有三万一千多字,除总体方案外,附件还包括一卡一户一台账、考核办法以及涉及到市公安、交通、林业等十多个部门的子方案十份。这个方案,成为《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雏形。

2018年2月,由马刚创立的“十大员(护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河员、护校员、护医员、护厂员、治安巡逻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员)”扶贫工作机制应运而生。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就业扶贫战役在毕节拉开帷幕。

数据显示,当年毕节市有6万多农村贫困人员被聘为“十大员”,他们每月多了一份稳定收入,个个喜笑颜开。昔日“靠着墙根晒太阳,坐等国家钱和粮”的现状一去不复返。

“推出‘十大员’扶贫工作机制,破解了贫困群众就业门路少、文化程度低、转移就业难等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可实现脱贫致富,既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又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马刚说。

求实:走遍全市近200个乡镇

“十大员”实际效果如何?马刚深知,只有督查,才是发现问题的关键。2018年4月,针对就业扶贫的一月一督查开始,肩负综合督查组组长一职,马刚在半年内组织5个督查小组在全市开展了5轮督查。

督查工作要求细致、严格,每一轮督查前,马刚都要花十来天制定方案和细则。督查中,马刚们一户户、一人人地走访,参与督查的金沙、黔西和百里杜鹃,每个乡镇马刚至少都去过五六个村,全市所有县区近200个乡镇,都留下了马刚的足迹。

一轮督查结束,各小组在将情况汇总到马刚手里后,材料便在马刚的办公桌前堆积如山。顾不上休息,马刚就要第一时间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在作出综合研判后写出通报或专报并提出意见建议。整整一年,马刚有半年以上在下乡督查和在办公室加班中度过。

时任省就业局局长、省人社厅驻毕节就业扶贫工作队队长罗玉成到毕节挂职,他看到马刚每天加班,便在出差时把马刚带上,想让马刚适当休息。

然而每次出发前,马刚都要把笔记本电脑带上。白天,他陪罗玉成走访调研,晚上回来就继续加班,每晚都要忙到十一二点。一次,刚从黔西乡下调研回到县城,马刚就接到了要撰写一份材料报省里的紧急任务。顾不上吃饭和休整,马刚一路小跑向黔西县人社局赶去。

当马刚加完班时四周已是一片寂静,掏出手机一看,时间已是凌晨三点半。将材料报送后,马刚没有洗漱便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八点,马刚从闹钟声中惊醒过来,用冷水把脸一抹,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几次这样的经历让罗玉成心生愧疚,“没想到你出差比不出还苦。”往后再有调研,罗玉成都不忍心再让马刚陪了。

“我最合适的就是直接面对老百姓,为他们办实事、谋幸福!”因此在面对调整到其它岗位的机会时,马刚一次次“故意”地错过了。

奋进:做驰而不息的“勤务兵”

老百姓脸上的笑,是马刚努力工作的决心!一次到金沙县督查,当督察组驱车一个多小时达到偏远的洪山社区时,一位名叫李友芬的妇女早早地等在了那里。

走访贫困户

走访贫困户

李友芬是一名护洁员,看到督查组,李友芬有着见到了救命恩人般的感激和高兴。李友芬家庭贫困,上有一位残疾的老父亲,下有四个女儿,沉重的家庭负担一度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

“十大员”岗位开发后,李友芬被招为护洁员,负责打扫送孩子去读书的其中一段路。平时,李友芬骑着电三轮接送孩子上下学,回来路上顺便就把卫生打扫了,回来后,她像平常一样在家里照顾老人、下地去种庄稼,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生活。

“如果没有这个岗位,我们生存都成问题,感谢党和政府!谢谢你们!!”每次通话,马刚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李友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让马刚记忆深刻的另外一户,是毕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办事处的孙华家庭。孙华残疾,妻子有智力障碍,除两个孩子外,还帮着抚养大哥家的两个孩子,一家人全靠低保维持生活,脱贫难度极大。

2018年,孙华和妻子双双被招入十大员,孙华成了护林员,妻子成了护洁员,再加上低保和孙华打零工的报酬,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如果没有‘十大员’,我们一家的温饱都成问题!”说起‘十大员’,孙华一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马刚的电脑里,像李友芬、孙华这样的“十大员”,全市共有6万多人。通过实名制管理台账,马刚随时可以与他们通话,每次听到对方仍然在岗并不断地对党和政府道着感谢,马刚的心间就会升腾起无限暖意。

“把就业扶贫当成比天还大的事情。”在同事眼里,马刚是爱岗敬业的“拼命三郎”。然而在家人眼里,马刚则显得特别的“不负责任”。

对于家庭,马刚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亏欠”。家人需要时,马刚不是在加班就是去出差。从上幼儿园开始,马刚没有去接过女儿一次,女儿上小学以来,家长会和学校活动,马刚一次没参加。接受笔者采访当天,是马刚妻子请假独自坐客车到省医去做检查后约定返回的日子,同样是因为忙于工作,这次,马刚又缺席了。

“对家庭,我亏欠得太多!”马刚说,常常是这样,自己每天清早出门时,妻子和女儿还没起床,晚上头十点回到家中,她们已经熟睡。

艰辛换回果满枝。“十大员”推行以来,助推着2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收入达标。2018年11月,毕节就业扶贫经验获全省推广,《扶贫市场化 资源变资产——贵州省毕节市创新就业扶贫新机制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入选2018年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毕节市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助推脱贫攻坚项目荣获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马刚被评选为2018年全国“人社服务标兵”。

参加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参加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

“脱贫攻坚战场上,作为一名‘勤务兵’,我必须驰而不息!”说这话时,马刚的电话又一次响起。一把拉过电瓶车,马刚一路左冲右突后消失在车流当中。此时的毕节城华灯初上,也许今天,马刚又要晚下班。(黄忠贵)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