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埇桥: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09日10:13分类:财媒聚焦

宿州市埇桥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多年来,埇桥区始终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真抓实干,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难题逐步破解,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综合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作为全省第一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区,埇桥区2014年3月以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从依法“确权”到充分“赋权”再到创新“活权”,实现“三权分置”、拓权赋能,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农民意愿、富有皖北特色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新路。埇桥区选择灰古镇付湖村在全省率先开展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三变”改革试点,并将经验在全区推广。目前,全区329个村已全部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共清理出集体资产32.2138亿元,其中有经营性资产的共246个村,经营性资产2.3929亿元。

此外,埇桥区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出“劝耕贷”业务,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仅2018年就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387笔10580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07笔383万元;2018年新增“劝耕贷”2363万元, 累计发放“劝耕贷”4.5亿元,惠及35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埇桥区认真实施粮食高产攻关,确保粮食安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在350万亩以上,粮食亩产稳定在450公斤以上,粮食年总产稳定在13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增。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2011年以来配套近亿元资金,共建设高标准农田115.61万亩,涉及全部乡镇的200多个村,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及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标准。同时,该区强化科技增粮措施落实,建成了一批粮食高产示范田,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了粮食增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造就现代农业主力军

近年来,埇桥区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鼓励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设施果蔬、养殖等特色优势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18年底,全区龙头企业总数达415家(省级13家、市级156家、区级246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149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84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达到89家。联合体框架内的农业企业达到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家,家庭农场达到589家,经营土地规模39.6万亩,联合体吸纳贫困户5600余户。

实施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近年来,埇桥区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着力培育粮食、畜禽、林业、蔬菜等4大主导产业,2018年粮食、畜禽、林业三大产业产值均超百亿元。全区粮食种植面积438.9万亩,总产160.28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150万吨,产值25亿元;畜禽水产产值120亿元;林业总产值178亿元,林业加工产值达154.5亿元。

按照“分类扶持,重点突破”的思路,埇桥区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土地等资源,对农业园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引导产业聚集和项目入园,建设了灰古、西二铺2个万亩核心区,30个乡镇千亩园,130个村百亩点,使各地农业发展有思路、有规划、有亮点、有看头,扶贫有载体;按照农业“接二连三”、农村“退二进三”、农民“进二进三”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二产、三产。2018年全区151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幅为14.36%;建立埇桥区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三八街道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园区达到4家,总入驻企业达到145家。全区现有电商企业685家,电商平台10个,线上电商企业28家,2018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7.6亿元,增幅25%,直接带动就业5000多人;全区已发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星级农家乐3个,夹沟镇五柳、西二铺都市绿谷农业观光园、沈圩苗木花卉产业园、夹沟镇夏刘寨、符离清水湾等一批集水果采摘、休闲观光、垂钓、餐饮、登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已初具规模。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留住绿水青山

近年来,埇桥区改变以前多年的高产攻关模式,从单纯追求增加产量攻关转变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从推广良种入手,重点减少生产投入品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引领新型农业主体规范化生产经营,减肥、减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埇桥区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作物秸秆可能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组织实施秸秆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完善秸秆收储运销体系,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等产业化利用方式,培育壮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张化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