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之变——透视毕节赫章县铁匠乡决战脱贫之路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26日10:01分类:中国·毕节

依河而建,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铁匠乡紧紧偎依着清清的横江,一幢幢靓丽的房屋矗立在白泥河畔两岸。

处于深度贫困县赫章县的偏远区域,又属毕节市的市级极贫乡镇,铁匠乡附着这些不光彩的贫困标签。如何撕掉贫困标签?铁匠乡的做法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力抓好城镇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发展壮大产业,带领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喜讯让人振奋,目前,该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316户6528人中已脱贫802户4241人。

穿行在铁匠乡的干部群众交口称赞交通便利、城镇美丽、发展很快。该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涌动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旋律。

基础设施之变:转动发展引擎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铁匠乡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统筹抓好水、电、路、讯等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制约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

铁匠乡集镇新貌。(陈泽劲  摄)

铁匠乡集镇新貌。(陈泽劲 摄)

要致富,先修路。铁匠乡全力推进通村路、通组路和村寨路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截至目前,全乡11个村(社区)已建成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274公里,受益群体覆盖全乡4658户2.1万余人,实现“村村寨寨通公路、家家户户走好路”。

“我乡的交通在全县名列前茅,不仅村村通、组组通,还寨寨通,可以说是四通八达。”铁匠乡党委书记江家将自豪的说。登高远眺,一条条通村路、通组路如玉带延伸至群众家门前,成为群众的幸福路。

“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左邻右舍回来,居然找不到路。”该乡响水社区群众陈荣说,“不是因为路太烂或无路可走,而是路变得又宽又好了,这么大的变化大家简直不敢相信。”

建好路网,铁匠乡顺势而为,积极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该乡建成联合、响水2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社区),打造联盟、共同等6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变化大的还有水。2016年之前,铁匠乡严重缺水,近5个村无供水保障,安全饮水堪忧。铁匠乡推进水源保障工程,完成联合、联盟、中井、沿海等村(社区)农村安全饮水提级改造工程建设,惠及1万余名群众,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以前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现在水龙头安在家门口,吃水不用愁了。”该乡中井村村民邓广冲笑嘻嘻的说。这直通家家户户的水,正流进老百姓的心田。与此同时,铁匠乡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提级改造,满足群众安全用电、稳定用电需求;推进11个村(社区)广电云“户户通”工程和全乡村寨4G网络全覆盖工程建设,解决贫困山区信息闭塞难题。

产业发展之变:谱写富民乐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

面对山地多、产业弱的现状,铁匠乡大幅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壮大各种新型优势产业。

位于铁匠乡沿海社区的李子种植基地(陈泽劲  摄)

位于铁匠乡沿海社区的李子种植基地。(陈泽劲 摄)

发展高效农业,铁匠乡把全乡分为南组团、北组团发展有机蔬菜和精品经果林两种优势产业,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优先吸纳贫困户和土地流转户务工,全力打造核心区4025亩、总面积5025亩的市级果蔬产业示范园,种植青茄、矮化苹果、脆红李等,共吸纳4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每人每年收入2万余元。

位于该乡联盟村的矮化砧木苹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510亩,种植三年生苹果和五年生的脱毒砧木中晚熟的富士系列苹果。该基地采取“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证老百姓的收益。2021年,该基地苹果亩产量将达2500公斤,亩产值达1.5万元。

基地建起来了,带动周边百姓务工增收。此前在家打零工的村民王二永承包了基地的松土工作,公司按每亩100元的标准支付工资。“我用犁土机一天能犁2-3亩地,每天挣两三百元钱不成问题。”王二永话语中透露着喜悦。

铁匠乡借力恒大集团帮扶机遇建立蔬菜和花卉产业园,整合全乡1000余个大棚,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广州港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中井村大棚,建成鲜花种植基地,发展种植芝樱、薰衣草等多种花卉。据测算,一个大棚一年可实现经济效益2至4万元。单靠大棚,群众除了获得固定的分红和土地流转费外,还务工就业增加收入。

村民们说,大棚建在家门口,上班近,每月都有活干。共同社区村民周巧在鲜花基地负责员工调配,她开心的说:“我现在每月工资3600元,不用外出打工,赚钱顾家两不误。”

城镇建设之变:打造宜居家园

石破天开处,车水马龙来。置身铁匠小镇,古典韵味的石桥、备具民族风情的石柱,展现出诗意般的画境。铁匠乡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让小镇宜居美丽。

铁匠乡现已建成主干道两条,并同步建设广场、桥梁,打造人文景观。该乡综合投入1亿多元新建同心大道、同城大道、环乡路,配套建设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全力打造以休闲、娱乐、餐饮为主的苗族风情园。

铁匠乡精准定位生存环境差、难以就地脱贫的312户1464人为搬迁对象,选择新集镇建设地坪子社区为移民安置点,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特色小城镇融合建设,让群众搬进新家、住进新房,搬迁群众由农村转向城镇、由农民转为居民。

铁匠乡中井村鲜花种植大棚里,群众务工增收忙。(陈泽劲  摄)

铁匠乡中井村鲜花种植大棚里,群众务工增收忙。(陈泽劲 摄)

铁匠乡处卓村妈依坡是一个位于地质灾害频发的山梁上的小寨子,每到雨季,全寨13户农户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妈依坡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点后,在搬进新家的那天,老百姓欢天喜地地敲锣打鼓,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群众拎包入住后,不能无事可做。”坪子社区党支部书记江际说,该社区为搬迁入住群众开设、提供保洁员、文化信息员、保安等21个公益性岗位,引导群众到社区的服装厂、琥珀厂和附近的蔬菜、中药材种植大棚务工,每户至少解决1人就业。

为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铁匠乡在引进的企业开设扶贫车间,建设创业就业示范园,务工群众每人每年保底工资达2.4万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坪子社区,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创业成为靓丽的风景线。铁匠乡处卓村村民王光朝搬到坪子社区后开起了包子铺,收入最高时每天可达500元,人们纷纷称赞他:搬进新房子、卖起小包子、过上好日子。

为扩大就业面,铁匠乡统筹建设建材工业园,将集镇商铺以成本价出售或前3年免费租给搬迁群众,促进群众自主创业。

2017年4月,村民聂宗永一家从河山村搬到坪子社区,住上了140平方米的大房子,开起了60平方米的家常餐馆。“以前在老家就只是种地,一年只有半年粮。”聂宗永说,现在光靠餐馆的订单生意,一个月就能净赚4000多元。

建设小城镇,幸福千万家。目前,铁匠乡与比邻的威宁自治县羊街镇协力开展同城化、一体化建设,让特色小城镇的潜力再凸显。

房子变靓、村庄变美、群众变富,一个美丽宜居、如诗如画的“山水铁匠·灵秀苗乡”正展露新姿。(陈泽劲)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