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多元化 提升扶贫“造血”功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06日17:29分类:财媒聚焦

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从建设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落实产业资金、发展到户产业、培育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连续打出组合拳,做大做强优势扶贫产业,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基建先行 打通“脱贫”致富路

汉中市南郑区小南海镇三圣庙村地处大巴山北麓,道路崎岖,交通闭塞。

“刚被派到这里的时候,我整整走了四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村委会,村委会仅仅是两间破旧潮湿的老瓦房。”驻村第一书记罗震宇回忆初到三圣庙村的场景,“吃水更是艰难,必须两个人去数公里外的山沟里用摩托车驮,驮一桶水得花30分钟。农产品生产出来却运不出去,农民辛苦一年挣不到几个钱。”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解决三圣庙村的交通问题,罗震宇带领村支部先后争取交通项目配套资金652.8万元,修建2条通村公路,共计7.76公里。

“以前道路不通,无论种什么养什么都卖不出去。”养蜂户袁林说道,“罗书记为我们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道路畅通了,村党支部注册了电商平台“三圣庙村扶贫店”,利用网络帮助群众销售土鸡蛋、竹笋、腊肉、茶叶等特色产品。袁林的蜂蜜和其他农产品一起借助网络销售至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罗震宇根据村里14个村组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农民多元化发展产业。村支部先后组织贫困户开展了辣椒、烟叶、魔芋种植、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培训贫困户130人次。

李明玉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经济来源全靠种庄稼。2016年李明玉在罗书记的帮助下开始种植烤烟,家庭收入逐年增多,今年预计收入8万元。

截至目前,三圣庙村发展茶园700亩,魔芋40亩,辣椒55亩,烟叶115亩,建成烟叶烤炉6座。村委会还组织成立了“互助基金协会”,并注入资金50万元,为有项目却没资金的群众提供无息贷款。

“路修通了,村部、卫生室修起来了,饮水工程的管网正在铺设。罗书记为三圣庙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明玉表示,村民对脱贫致富越来越有信心。

多产结合,构筑脱贫攻坚“新体系”

商洛市洛南县石门镇花庙村地处坡塬地带,山高路远,水源缺乏,如何摆脱贫穷,一直是一个难题。驻村第一书记李强帮扶花庙村以来,依据村情民情,确定了“以烟叶产业为第一主导产业,以特色农作物种植为第二产业,以土蜂养殖为补充”的特色种养业思路。

花庙村依托烟叶主导产业,成立了小康富农烟叶专业合作社,烟草公司免费为合作社配置45余万元的烟用机械,把13户有种烟技术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并进行种烟技术指导。把有劳动能力的56户贫困户,纳入全村七个烟叶生产片区,采取务工、土地流转和大户带动等形式进行帮扶。

村民王军锋以前在外务工,因为缺乏技术,年收入不过一万多元。

李强上门劝说他发展烟叶种植,并亲自下田教授他种烟技术。2018年,王军锋种植的12亩烟叶给他带来了4万七千多元的收入。今年他种植了20亩烟叶,预计收入能达到6万元。

在烟草行业实施烟叶“双控”的大背景下,花庙村党支部积极找路子想办法,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多元化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村民张安朋前几年搞运输赔了钱,妻子因病下肢瘫痪,儿子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债台高筑。2018年,他在李强的帮助下养殖了土蜂115箱,种植朝天椒8亩、油葵15.5亩,当年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成功为儿子做了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

“今年,我还要扩大养殖种植规模,预计收入能达到9万元。我有信心在3年内不仅还清债务,还会有存款。”张安朋说道。

创新机制,提升群众“造血”能力

“把贫困群众深刻嵌入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链条”是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华峡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哲提出的创新帮扶机制。

面对华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无启动资金,固定资产变现性差,干部群众观望犹豫等实际问题,由马哲提出,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将历年帮扶资金结余投入产业发展。

在融资激励上,对在册贫困户采取“配股激励”模式。凡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贷款入股的户,由村集体从帮扶资金中再配500元分红股份(可分红,但股权仍归集体),可分红至2020年。这样合作社集体资产不流失又能充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资金盘点和在建项目预留,村委会先后两次共为集体经济合作社注入资金54万元,并争取陕西秦川肥业公司捐赠化肥50吨。目前开展了中药材种植、土鸡养殖、烤烟种植、黄花菜种植等多个产业项目,吸引73户贫困户实现集体分红1.3万元,带动40余户群众发展中药材500余亩。

为了将合作社的农产品推销出去,马哲自己专门购买了一辆吉普车,自费1.2万元购买120只土鸡、自费采购金银花包装盒,找经销商推介产品。他还注册微店,将合作社的产品在网上销售。

“目前,我们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良好。”马哲表示,合作社下一步将继续扩大中药材规模,并借助市内县内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渠道销售。

现在的华峡村,共发展烤烟500亩、拐枣2000亩、中药材500亩、生猪2000余头、土鸡6000余只,有产业大户10户,产业实现了全覆盖。(王玉、亓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