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海马宫茶 | 欢迎远来的客人一起来分享

毕节发布微信公众号2019年09月06日22:19分类:中国·毕节

“不要拉采、掐采、捋采,要勾采、弹采,海马宫茶叶的等级优劣,关键一环就是采摘……”在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茶叶种植基地,86岁的丁远近老先生正向身着苗族服饰的采茶姑娘叮嘱着。

微信图片_20190906215914

微信图片_20190906215920

海马宫茶的生产,不仅注重采茶的手法,在制作中也极大地保留和继承了摊凉、杀青、揉捻、定型、干燥、提香的传统工序。 

“杀青,关键是掌握火候,确保及时入锅翻炒;揉捻,讲究的是手法,既不破坏茶的外形,又能揉出茶汁;最后是干燥提香,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香味完全不同,这需要制茶人经验丰富、拿捏有度……”50岁的彝族大姐杨国先一边炒茶,一边介绍,虽然海马宫手工茶制作工序复杂,但大家还是传承了下来。

微信图片_20190906220215

喝惯了海马宫的茶,海马宫人哪怕少种点粮食都要种茶,他们保留着专门用于制茶的大铁锅,年年炒茶,如同家家户户春节要包汤圆一样成了一种习俗。“不种不炒,总觉得这一年缺了点什么。”海马宫村村民杨贵云说,她本是竹园乡尖山村人,但嫁到了海马宫也就爱上了这里的茶。

“以前茶叶少,要一担二斗苞谷才能换一斤,我们这里的人吃稀饭都要喝茶,离不得。” 茶园二组的老人丁远泽回忆。

都说云雾山中出好茶,海马宫村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23度,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茶基地三面环山,一面呈阶梯状,由东向西通向河谷,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成土母质为豆瓣砂夹黄土的富硒土壤,土质疏松且钾元素含量丰富。“高海拔、低纬度、多雨雾、寡日照”等特殊环境造就了海马宫茶的优良品质。

“山环水抱,土质又好,正是出好茶的地方。我们的茶有股子泥香味,喝下去回味很甜,而且很解渴。”海马宫村村民丁远祥泡了一杯刚炒好的茶细品缓啜。 海马宫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就种植、制作茶叶和饮用茶水。平夷县就包括了海马宫村。《大定县志》记载:“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治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海马宫茶由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上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其外形全芽整叶、白毫显露、醇厚甘甜而使龙颜大悦,命岁岁上贡并厚赐,海马宫茶从此便跻身“贡茶”的行列。 

海马宫茶品质虽好,但由于产量跟不上市场需求,海马宫茶曾经过了一段低迷的时期。“当初辛辛苦苦种的茶,有些被砍了,砍树都是年轻一辈的想法,其实他们也舍不得……”想起被砍掉的茶树,丁远泽老人很无奈。

当地政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苦干实干之风,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引进多家龙头公司,并成立了村社一体的茶叶加工合作社,让海马“贡茶”焕发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190906220225

“以前大家还能继续采摘,都没厂收了,得不到多大效益,所以没有信心发展,现在大家兴趣浓厚得多。”海马宫村同心组吴太琴说。

“仅我们合作社,去年收干茶3000斤,收益40余万元。”海马宫村党支部书记肖才梦介绍,海马宫村乘势而起,一边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一边提升茶叶品质,目前海马宫村共有茶园7500亩,辐射带动茶农800余户,帮助茶农每亩土地增收1000元以上。

“这是一个好年成,茶叶迎来大丰收,勤劳的海马宫人不误时节采茶忙,欢迎远来的客人一起来分享……”浓浓的雾色之中,苗家歌谣再次响彻茶园,优美的歌声中,嫩绿的茶叶装满了背篓……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