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桑塔纳诞生记

新华社客户端2019年10月11日08:57分类:品牌故事

1983年4月19日,上海汽车厂总装成功5辆新型的上海桑塔纳轿车

1983年4月19日,上海汽车厂总装成功5辆新型的上海桑塔纳轿车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在1980年代,这可以说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桑塔纳——中国第一款合资生产的轿车,实现了很多中国人的“汽车梦”。

一辆汽车承载了多种高精尖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汽车工业的成熟度是衡量一国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数十年前,中国老百姓的出行都是靠自行车等人力车,尚未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无法承载起中国人的“汽车梦”。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亟待发展的情况下,一个由中国政府代表组成的团队踏上陌生的联邦德国国土,开始了寻找对外合作机会的探索之旅。机缘巧合之下,这个代表团来到了大众汽车集团的沃尔夫斯堡总部。1983年4月11日,中德以合资形式在上海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桑塔纳。1984年,上汽大众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和上海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正式签约奠基。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哈恩表示要“做中国人民可靠的伙伴”。

桑塔纳问世之后,家用轿车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这一车型具有操纵性能好、油耗低、稳定性强等优点。

当年在总装车间工作的技术工人丁九至今还对德方的“苛刻”记忆犹新:“他们要求一定要做到完美,一点点没装好,都是砸掉重来。”在严苛的要求下,桑塔纳逐渐成为汽车豪华与品质的代名词。

“当时开着桑塔纳出租车觉得老神气了。”上海大众出租租赁汽车公司第一代桑塔纳驾驶员殷新建回忆说,“很多乘客上车都会先给我们递上一支烟。好多人花钱打车都是为了体验这个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的稀罕物。这是一种高档享受。如果结婚能订到一部桑塔纳出租车作为婚车是非常体面气派的。”

1985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仅为2.7%,仅蓄电池、天线等少数零部件可以国产化。因为德国人对质量的要求相当严格,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德国认证,部分零部件认证周期甚至长达一年。在经历重重难关后,1996年,上海桑塔纳国产化率达到90%。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说:“中国工业品真正达到国际水平的,屈指可数,桑塔纳轿车算一个!”

正是那些小小的零部件,铸就了随后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依托于上汽大众的发展,大量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最终向其他合资汽车企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配套供货。

桑塔纳也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的一个传奇——1983~2012年,累计销量达400万辆,占上汽大众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上汽大众的成功,也让上汽集团的“开放”之路更加宽广:1997年,投入15.2亿美元、当时中美最大的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上汽、通用中国和五菱三方合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创整车中外合作的新模式;同样是在2002年,上汽还入股通用大宇项目,这是中国汽车资本第一次参与国际汽车工业重组。现在,上汽集团在海外拥有泰国、印尼、印度整车基地和93个海外零部件基地,建成12个区域营销服务中心、4家海外物流分公司和3条远洋航线,整车产品进入60多个国家。

当前,特斯拉在上海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电动汽车超级工厂,宝马在沈阳投资新建第三工厂,上汽奥迪项目顺利推进……随着开放政策和关税政策等进一步发力,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走向更加开放的道路。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