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好 务工不愁增收入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08日19:43分类:中国·威宁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收获的时节,威宁大地处处一片丰收的忙碌景象。走进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蔬菜产业基地里,连片绿油油的豌豆尖、大白菜长势十分喜人,务工群众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披满绿色的土地间,吹奏出一曲曲产业扶贫助增收的欢歌。

采收豌豆尖

图为村民采收豌豆尖

寒洞社区位于五里岗街道办事处驻地的西北面,总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05亩。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肥沃连片的土地、充足的灌溉水源为寒洞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基础。

今年以来,寒洞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委书记孙志刚到威宁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五步工作法”和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贯彻始终。充分利用平整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和气候条件,把建设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先期引进中农发、康养等企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香葱、白菜等蔬菜产业。自今年6月份以来,又引进金丰、久兴、金田等龙头企业规划种植蔬菜3100余亩,其中白菜800余亩、白萝卜600余亩、莲花白600余亩、香葱500余亩、豌豆尖400余亩、西红柿200亩。

“目前我们正忙着采收大白菜,第三季白萝卜已经采收完了。接下来就是采收第二季豌豆尖,最近天气不太好,气温低、雨水少,务工群众的主要工作是除草,预计半个月后这一批豌豆尖就可以采收了。我们基地忙时每天有200余人来务工,收获的蔬菜主要销往广州、重庆、香港、东南亚等地,特别是豌豆尖,今年市场需求量很大,销售情况很不错。”寒洞社区豌豆尖基地务工负责人陈学勇介绍说道。

截至目前寒洞社区已完成3100亩蔬菜基地流转任务,已种植蔬菜2100亩。每天解决来自各乡镇贫困户群众就业共计230余人,前来务工的群众由县农业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五里岗街道联合负责安排食宿,务工费每人每天80元。有效促进务工群众的增收致富,为务工群众提供一条有保障的就业之路。

43岁的蔡四芬来自麻乍镇二田村,三个月前她从老家来到寒洞社区蔬菜基地务工,如今每个月有几千元的务工收入。谈起在基地务工的感受,她这样说道:“现在我在寒洞社区的蔬菜基地务工,不仅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在这边吃住都是免费的。每天有80元工资,还有20元的补贴,这样每天就有100元的收入。到了采收豌豆尖的时候,采收的豌豆尖按照0.8元每斤计件计算,一天也能挣100多。这样一个月就有三千多块钱的收入,比在老家种包谷洋芋好多了。”

寒洞社区的蔬菜基地只是五里岗街道其中的一个易地扶贫蔬菜产业基地。今年6月份以来,五里岗街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坚持建好“一个基地”,确保“种得出”,在寒洞、白岩、中塘三个社区规划10000亩易地蔬菜产业基地。在充分考虑了当地自然条件、外部市场需求和产品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的相关因素,按照“种得出、卖得掉、效益高”的要求。经过科学分析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选择种植白萝卜、白菜、莲花白、香葱等蔬菜。采取统一区域、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四统一”的方式,解决“种得出”的问题。流转土地6500亩,种植白菜700亩、白萝卜2100亩、莲花白500亩、豌豆尖1700亩、西红柿700亩,小香葱500亩,叶菜类300亩。目前,街道的蔬菜基地已经形成了一带多点、多点连面的产业格局。

据悉,寒洞社区务工群众主要是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不适合发展产业的,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土地破碎的易地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通过建立县乡村自管委四级联动的宣传发动体系,实行层层宣传,户户动员,向群众讲透发展易地蔬菜产业的意义和惠民政策,积极争取当地群众支持基地建设,支持易地群众务工。当地群众流转土地按照800元每亩进行流转,平均每户流转出土地4亩左右,每年流转土地收入3200元,按照每户每月1人到基地务工20天计算,每户的收入24000元以上,加上土地流转费,每年收入接近3万元。针对到基地的易地务工群众,由街道负责在基地周边租用民房,用于易地务工群众的食宿,由各乡镇(街道)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的务工费为100元,按照一人在基地务工每月25天计算,一年的收入达3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务工难增收难的问题。

43岁的王秀莲,原是海拉镇石坪村人,两个月前到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豌豆尖种植基地务工,每天工资80元,政府补贴20元,每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她告诉记者说道:“我家原来住在海拉镇,现在易地扶贫搬迁我家已经搬到五里岗的创业馨区,我在寒洞的蔬菜基地找到了事情做,孩子都在五里岗上学。现在我一个月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基本不成问题,孩子读书能照顾到了,比原来好多了。”(卯龙艳 马智东)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