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镇干部“下沉”决战脱贫攻坚见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30日15:36分类:中国·威宁

“现在我们把脱贫方案上就业和产业这两块数据更新一下,把该完善的资料完善,该补短板的大家再研究一下。”

“好的,有几家的情况最近更新了,下午走访的时候我们再核实一下。”

“那这样嘛,下午我和田书记还有朱主任一起去做‘外业’,你们继续做‘内业’,晚上我们进行汇总。”下午3点,龙场镇下派到仙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蔡怀智正在与工作组成员商量部署完贫困户信息采集的工作后,又开始了“外业”工作。

“外业就是对贫困户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存在的短板问题,内业就是在活动室处理一切相关资料工作和接待办事群众。”蔡怀智告诉记者,为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大家商量后,决定将工作组人员分为两个组,定期轮换走访群众。

“有时候会加班到凌晨,做内业的人可以第二天去做外业,活动一下筋骨。”蔡怀智笑了笑说,在别人看来做外业要轻松一点,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做完外业之后还是要一起加班,工作量并没有因此减少。

“在工作上面,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民情不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多走访,倾听民意,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蔡怀智看来,只有了解到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解民忧。

龙场镇是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全镇32个村(社区)中有24个贫困村,其中13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378户21838人,2018年已脱贫3263户17125人,今年剩下的1115户4713人必须全部脱贫。

要打赢如此艰巨的脱贫硬仗,龙场镇必须一鼓作气,尽锐出战,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今年6月,威宁印发干部下沉重心下移“1+5”文件后,该镇立即组建了32支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组,下沉干部63名,其中26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到达脱贫攻坚最前沿,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仙龙村村民朱启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患有间隙性精神疾病,务工收入低,房屋破烂不堪。今年,在优惠政策和驻村工作组的倾情帮扶下,他家住房有了保障。这几天,驻村第一书记田井平通过协调社会帮扶资金为他家送来了棉被、床铺等生活用品。

“房子是政府帮忙建的,现在家具也送来了,太好了。”朱启云的母亲张满香接过物资,连连致谢。“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脱贫。”张满香对脱贫充满了信心。

“驻村帮扶工作就是要时刻把贫困群众的疾苦和冷暖挂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全力为贫困户解决急、难、困问题。”田井平介绍到,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像朱启云一家这样需要补齐短板的还有4家,为此他正在积极协调资金,计划在最短的时间解决物资问题。

如今,田井平的微信朋友圈只发两种动态,一是与仙龙村有关的工作,另一个就是家中3岁的女儿。“通过朋友圈,能联系一些朋友和争取一些企业或许公司的帮扶资金来加入我们村里面的脱贫工作。”田井平把朋友圈也当成了帮扶工作的一部分。

在工作之余,田井平也会偶尔发一下远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女儿照片,脱贫攻坚任务重,回家探亲的日子屈指可数。田井平却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觉得在村里面,能够帮老百姓做点事,心里面踏实,很实在”。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龙场镇驻村帮扶工作组始终按照方便于民,服务于民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吃住在村,研判在村,落实在村,全力以赴找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帮扶工作。

“喂水要用热水,饲草要备足,不然冷天来了。”在宣丰村贫困户能繁母牛代养点,由于天气开始变冷,村党支部书记朱佳志担心饲草不足,正在到代养点查看饲草储备情况。

宣丰村是龙场镇的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今年计划脱贫104户568人。为切实提高拟脱贫群众的收入,通过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除部分易地搬迁和四有户外,剩下的86户每户发放扶持资金1.2万元,户均养殖能繁母牛2头。

“村里有部分人没有能力养牛,为此我们通过村社一体合作社进行代养。”朱佳志说,贫困户以能繁母牛入股到代养点,产生效益后出去成本让贫困户参与分红。

“每头牛每年分红1500块钱,10头就是15000元,我想这点钱不费力就挣到了。”李由全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在代养点工作两个多月,同时自己家也养殖了3头牛。

“早就想摘掉贫困帽子了,这个帽子谁都不想戴。”在养牛的同时,李由全的妻子被介绍到县城周边的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立务工,收入稳定起来,主动脱贫的意识也愈加浓烈。

“哪里有短板我们就迅速补齐,让贫困户顺利脱贫,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说话间,朱佳志又想起来村里即将迎来枯水期,担心高位水池蓄水量是否达标,于是又匆匆赶往下一处……

在龙场镇,像蔡怀智、田井平、朱佳志一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有省、市、县、镇的225名工作组成员,他们正在凝聚力量,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带领贫困群众向摆脱贫困发起总攻,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前沿。(周阳 叶启伟 陈武帅 文旭)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