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团首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创新成果丰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02日16:25分类:机构动态

在山西同煤集团,雷雨工作室、克尘工作室、学军工作室、管霞工作室、余良工作室等56个创新工作室以技术攻关为核心,培养技术人才为根本,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雷雨工作室”。2018年,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级“王雷雨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同煤集团首个国家级创新工作室。

搭建创新大舞台

2009年7月,同煤集团首家以个人命名的科技创新工作室“雷雨工作室”在马脊梁矿率先创立。初成立时,成员共有机电大拿12人,旨在高效解决马脊梁矿各类机电问题。

2012年10月,“雷雨工作室”功能进一步拓展,针对不同专业,下设机电工作室、工程技术室、科技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逐步发展为50名。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排除井下现场各类机电事故1200多次;攻克采煤机控制中心PLC编程程序,改造低压馈电开关控制保护回路等50多项科技革新,为矿节约资金9000多万元。

作为同煤集团首个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工作室明确了以服务生产一线为主体,以开展课题攻关、技术创新为内容,以提高员工技术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目的。为了使管控更加规范有序,“雷雨工作室”还创建了层次清晰的组织架构,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位成员都会细心记录每一个可以改进的细节,反复讨论研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工作室成员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年龄结构也不同,但大家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营造‘比赶超’的氛围,为矿井创新发展献智出力。”作为带头人的王雷雨,话语里尽显责任和担当。

打造人才“孵化器”

“雷雨工作室”成立后,提出了“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攻坚解难题”的口号,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职工人才队伍。

“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所长,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培训套餐,推出‘实训+实践’,‘课堂培训’与‘师带徒’培训互补,做好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每年举办一些大型技术比武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平台。”王雷雨的管理思路十分明晰。

建好“孵化器”,才能“孕育”出过硬的工技能型人才。如今在雷雨工作室的推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岗位标兵和技术能手。工作室成员吴永军获得同煤集团和马脊梁矿“劳动模范”“岗位能手”“节约能手”“科技标兵”“青年标兵”等荣誉称号;张利军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优秀选手”称号。2016年,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二等功。

精耕创新“试验田”

80后的李振东是工作室科技革新组的负责人,研发创新成果、带领团队做课题攻关是他的主要目标。最近,他和伙伴们刚研制出的一款“地面巡检机器人”赢得大家一致好评。

李振东介绍称,“这个机器内部采用麦克纳姆轮驱动结构,这种驱动结构可以让机器人灵活实现全向运动,内置红外循迹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自身运动路线,检测结果会通过顶部传感器进行实时传输,真正实现无人值守、远程操作的效果。”

雷雨工作室每年要制定几个创新课题,发挥团队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挖掘自身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工作室定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引导大家从攻坚技术难题、改善管理流程和技术再造等方面入手,挖掘自身潜力,精取研发课题,把无形的创新成果转化成有形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雷雨工作室”的创新成果不胜枚举。其中,“大同矿井近距离开采安全理论研究”项目获山西省进步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制移动式泥浆泵架”项目获同煤集团技术革新三等奖。自主研发的“顶板沉降观测仪”获国家专利,“综采工作面支架尾上隅角瓦斯探头无线传输技术”申请专利。(洪浪 杨谨瑜 蒋亚春)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