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媒体看毕节 | 迈进高铁时代 毕节人的“出山”往事

毕节发布微信公众号2019年12月16日09:37分类:中国·毕节

迈进高铁时代 毕节人的“出山”往事

毕节山高壑深,关隘重重。上世纪八十年代,321国道的开通曾寄托了无数毕节人出山的梦想,是毕节与外界连结的希望之路。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本月,被誉为中国第一条“山区高铁”的成贵高铁即将全线开通。时隔30余年,成贵高铁继321线国道之后,成为了一条新的希望之路。

飞奔向前的巨龙,崭新的希望之路,唤起了许多毕节人对于交通变迁和出山往事的回忆 ……

任正华:笑谈鸭池河上四座桥

12月11日下午3时,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庄,蓝天白云下,绿悠悠的河水从鸭池河公路大桥下静静流淌而过,这里曾是毕节到贵阳的必经之地。

丘林村老人任正华站在鸭池河公路大桥上,看着对面那座废弃多年的铁索桥,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

▲当年的铁索桥

▲当年的铁索桥

1957年鸭池河铁索桥开始修建的时候,任正华还只是个7岁的孩子。

“修铁索桥时,有前苏联和贵阳来的专家指导,群众很积极,不到一年时间桥就修好了。”任正华说,从1958年起,鸭池河结束了自古无桥、往来人马与车辆靠船渡河的历史。

往后的几十年里,铁索桥见证着任正华老人的生活点滴,以及丘林村的发展变化。

“桥两岸人和车每天排着队过桥,一次只能放行一辆车,车行在桥上是摇晃的。”任正华说,铁索桥每天有两个人专门检修维护,定期查看固定的螺丝、为钢铁刷漆。如今,维护工已去世了。

任正华读完初中后,在家和老人务农一段时间,结婚后生育了四个孩子。1985年,他开始到贵阳买大米、布料等到黔西来销售,家门口的铁索桥走过了一趟又一趟。

▲任正华回忆老桥交通往事

▲任正华回忆老桥交通往事

“当时从黔西到贵阳,早上出门,路上经常堵车,晚上才能到。”任正华说,虽然那时候没有多少汽车,但是路况不好,到贵阳歇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购买货物,赶回黔西已经是晚上了。

随着车辆越来越多,铁索桥已不能满足客货运需求,1997年铁索桥旁的鸭池河公路大桥建成使用。公路大桥由钢筋混凝土打造,桥面宽近10米,双向通车,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行时间。任正华从黔西到贵阳,一天可以赶一个来回。

四年后,贵毕路建成通车,鸭池河公路大桥不再是走贵阳的必经之路,一度繁华的丘林村经历了一个短暂“低落期”。任正华到贵阳一家公司上了几年班。

▲新旧鸭池河大桥

▲新旧鸭池河大桥

2009年,任正华当上丘林村干部,投入村寨的建设活动中。

“丘林村的发展很有优势,红军渡口是红色文化旅游点,村里满山种有桃树、李树、橘子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玩。”任正华说,丘林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鸭池河上的第三座大桥。

任正华当上村干部3年后,贵黔高速公路鸭池河特大桥开始建设,2016年8月全线建成通车。贵阳至黔西,行车时间从2小时缩短为50分钟。

▲丘林村

▲丘林村

“自从高速路修通以后,丘林村在旅游旺季,尤其是周末,旅客从一天两三百人,涨到了一两千人。”任正华带领村民搞起了民宿、农家乐,修建起游客接待中心,家家户户享受到了旅游业带来的好处。

任正华感叹,如今丘林村老百姓又迎来好机会,鸭池河上出现了第四座大桥。

这就是成贵高铁鸭池河特大桥,在鸭池河公路大桥下游,长971米、主跨436米,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中承式空腹钢混结合提篮式拱桥。

“成贵高铁马上要开通了,黔西到贵阳将缩小到半小时,来丘林村的游客肯定会增加。”任正华和全村人都期盼着高铁的开通,把丘林村的旅游搞得更红火。

从铁索桥10码车行速度、钢混水泥桥的60码,到贵黔高速的110码,再到成贵高铁的250公里每小时,用了61年时间。这61年时间,任正华已从一个孩童到古稀之年,静静的鸭池河上风驰电掣而过的高铁,开启了毕节高铁时代的新征程。

张万登:我的致富梦都和交通紧紧关联

张万登:我的致富梦都和交通紧紧关联

返乡创业八年后,张万登决定在毕节市区开设一个大型餐厅。投资七百多万元,建成一个两层楼的商铺,面积超过一千二百平方米。餐厅定于明年初营业。

有过承包桥梁和建筑工程的经验,阅历甚广的张万登,对交通变局有着清晰的理解——成贵高铁通车,将给毕节带来大的变化,自己的餐厅也会迎来天南地北的客人。

1988年,张万登和妻子谢曰碧南下广东打工,夫妻俩在汽车站里几经换乘,用了两天时间才到达广州。眼前的景象让张万登心潮起伏——高楼林立、道路宽阔、车来车往。大城市的模样,触动了张万登改变命运的决心。 

▲张万登

▲张万登

夫妻俩都能吃苦,只用了六年时间,他们就从打工者变成了创业者——开始承包桥梁和建筑工程。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张万登的工程业务扩展到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等地,身家过亿。

1999年开车回家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清早从梅州出发,中途住上一晚,第二天晚上十一点过,总算回到毕节老家。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毕节的交通此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2012年的一个电话,把张万登的命运与家乡绑在一起——时任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镇长崔庆鼎通过电话,联系到远在广东的张万登,邀请他回家创业,帮助家乡发展。几经考察之后,张万登选择了距离老家七八公里远的太极村。

把太极村打造成集水产养殖、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如今他的梦想已逐渐变为现实。而在返乡投资创业七年的时间里,他还出资100万元修建3座便民桥,出资200万元修缮了太极、桥头、飞轮等村的通村公路。

一开始,张万登声称要帮助村子免费修路修桥,村民们都不相信。" 这又不是几千几万就能搞定的事,有钱的都买豪车修别墅去了,哪个会拿出来做好事哦!" 太极村村民张国飞说,太极村的道路非常崎岖,出山不便,正是这个原因 ,村里的 " 太极古茶 " 虽有名气,却只能卖到周边的几个县份。

谁也没想到,张万登说干就干,工程队和挖掘机开进了村,在一段悬崖上硬生生打出了一条可以进出大货车的硬化路。" 干了这么多年工程,修路修桥我是行家。" 张万登说,闭塞的太极村,首先要打通道路,打开外面的世界,才能畅通村民的心路。只有路通了,村里的日子才会慢慢好起来。

嗅到新机会的张万登,又把精力投入到大型餐厅上。他设想,餐厅内所有的食材,都来自于他的生态农业园,保证食材健康新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产业做成一个循环。

张万登说,自己之前积累的财富,大多与交通有关,在外打拼多年,感受到交通便捷所带来的优势,成贵高铁的开通,必然给毕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游客体验摘桔子

▲游客体验摘桔子

张红卫:去省外接送老乡的任务交给高铁了

12月12日中午,毕节交运环宇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里,张红卫、孙立军两位老师傅围着火炉,摆起了过去30多年在毕节开货车、开客车的 " 龙门阵 "。

1983年,18岁的孙立军考进毕节汽车运输公司,经过学习和培训后成为了一名驾驶员。同一年,17岁的张红卫离开毕节到湖南当兵,3年后转正分配到毕节汽车运输公司当驾驶员。两个互相不认识的青年成为同事,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张红卫

▲张红卫

走南闯北见世面,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一个驾驶员,会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但因为毕节落后的交通环境,两位老师傅也没少吃苦。

“当时,毕节的进出口主要是两条烂泥沙路,一条是321国道,从毕节经大方、黔西、清镇,到贵阳近240公里的路,都是泥巴沙子路,大货车一个来回要一周时间。”孙立军回忆,特别是在大方一个叫老鹰岩的地方,山坡陡峭路烂狭窄,s 形的弯路从山脚到山顶一圈圈爬上去,重车要花两三个小时,“开过毕节最烂路段老鹰岩的师傅都退休了”。

另一条路是四川泸州方向,从毕节出发经燕子口、清水铺,再过赤水河到泸州将近300公里路程。“夏天灰尘路,冬天烂泥路。”张红卫师傅说,这条去泸州方向的路况同样不好,路中间长草,边上是车轮的痕迹,冬天路面冻起,根本不敢开。

到了2001年,贵毕路开通,两位师傅才感觉到轻松一些。

“虽然贵毕路并不宽敞,但是路况比起以前的沙子路好了很多。”张红卫说,贵毕路修好后,一天就可以赶到贵阳,节省了时间,也少了很多安全隐患。

2009年,张红卫改跑客运大巴车,主要跑福建线路。

“毕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很多去广州、福建打工的老乡,肯定都坐过我开的大巴车。”从2009年到2017年,张红卫的大巴车一个月要跑福建3到4次,每次48座的车都是满员,春节前后,还一票难求。这些年,他接送过上万人次的毕节老乡。

而在近十年时间里,毕节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路、机场出现了,大客车不再是旅客的首要选择。

“毕节县县通高速,毕节到贵阳全程高速两个多小时,马上开通的成贵高铁,使毕节和贵阳时空距离更加缩短。”张红卫认为,高铁的开通肯定会给汽车客运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毕节有了高铁,是交通路网的一个大进步,会给毕节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因为高铁的开通,去省外接送毕节老乡的任务将主要交给高铁了。”张红卫谈及此,流露出的是喜悦。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