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金针菇,或许都来自威宁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26日08:00分类:中国·威宁

6条原料输送线,2条进口装瓶线,每天自动装瓶76万瓶;

1454个菇房,可同时栽培养菌棒2860万瓶;

每天可生产新鲜金针菇228.6吨;

稳定解决农民用工2050人;

从威宁“出厂”的金针菇,正走向全国百姓的餐桌;

……

12月19日,“从毕节看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大型采访团走进毕节市威宁县——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串串数据刷新着我们对菌菇栽培的固有认知,也刷新着曾经人们眼中、穷到“去不得”的刻板印象。

诺大的产区,一排排操作间正传出机械的韵律,工人们正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忙碌,一辆辆货车正等候排队进场,奏响一派勃勃生机,

“你们吃的金针菇,或许都产自威宁噢!”

雪榕生物科技外联部主管李文碧很自豪介绍说,这里生产的金针菇,除了销往周边省份,现已远销东南亚。目前,正在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走进雪榕生物科技公司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豆渣味儿,“这是金针菇栽培料,来自于玉米芯、麸皮、秸秆等农业下脚料,菌菇栽培完成后,菌渣经过简单加工即可成为优质饲料,又可回用于农业生产。李文碧说,金针菇最主要的原料是来自玉米芯,每年秋天,待农户把把玉米粒剥完,他们就将芯回收。每天,工厂需要玉米,大米壳边角料的用量大于一百吨。

“过去,玉米芯都是农户冬天用来烧火取暖, 但现在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笔收入。” 李文碧说。

“ 科技还原生态之美,利用农业边角料,丰富老百姓的餐桌。”现场,记者无不感叹,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威宁,居然会有如此高科技的工厂!

在金针菇栽培车间,李文碧向大家讲解了金针菇从菌种的发酵、接种、装瓶、培育,到最后采收包装的整个过程。

在生育室(俗称出菇房)里,记者犹如置身炫目的科幻场景。

这里全天24小时温湿光气自动化控制,确保稳定洁净的培养环境。其中炫目的蓝光照射是为了控制金针菇的生长速度,让金针菇长得整齐、紧密。

李文碧介绍说,金针菇的栽培周期为50多天,经过前期22天培育的菌种“宝宝”在菇房里待上28天,就出落成洁白如玉的金针菇了。

“将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实现完美融合。”威宁为什么能?一个上海的科技公司缘何能与千里之外的威宁“牵手”?

答案在:

——生态之城,阳光之城的威宁,为金针菇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昔日青山绿水,终换今日金山和银山。

时间回到2015年。

“来威宁前,我们公司也考察了很多地方,但威宁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地理环境优势,是雪榕生物科技最终落地威宁的重要原因。金针菇具有很高开发价值,市场需求量大,但金针菇工厂选址具有明显地域性,威宁气候优势,地理环境优势,适宜种植香菇。”

李文碧介绍,威宁雪榕于2015年成立后,次年投建金针菇一期工厂,效益凸显后,2017年,他们又建了金针菇二厂,双剑合璧,金针菇日产量高达240余吨,现已供不应求。目前,他们已投资25个亿,誓言要在威宁建成全球最大的食用菌产业链。

当飞逝的时间划出一道产业发展的炫目曲线,小小金针菇如今正发挥着大能量,巧借春风变脱贫“如意棒”。

金针菇产业在威宁的落地生根后,已经改变了当地农业的“单向趋同”,拓宽了乡村振兴的途径,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多样性发展,也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

“ 我以前在广州打工,照顾不了老人和孩子,一年到头,也剩不了钱,但去年回来这里上班后,我和妻子收入能实现过万,公司包吃包住,比在外面打工划算。”工人卯开平说,到雪榕生物上班后,他今年在老家盖了100多平的房子,也买了一辆9万多元的小轿车,能在身边照管孩子,比什么都强。

——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强的竞争力。被称着人口大县的威宁,也正契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工要求。

李文碧介绍,当初公司选择落地威宁,也是看中了威宁的劳动力。她介绍,工厂目前现有职工2500余人,其中,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1383人。

“我是2016年来公司上班的,过去是精准扶贫户,现在已经脱贫了。”记者采访时,戎家家正在车间忙着撕菇,包装,手脚很是麻利。她说,公司多劳多得,所以干活很有动力,现在每月工资4000多元左右,以前在家就是种苞谷,现在能养活自己,戎家家说,现在比以前有自信和底气。

此外,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为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提供很好的就业便利和通道。

其中,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威宁雪榕工厂15分钟车程内。2016年以来,五里岗共搬迁8566户6.2万余人。

“在这里务工的,有很多就住在五里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李文碧告诉记者,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人在公司就业,就能轻松实现脱贫。

“一年收入4—5万,公司发展势头好,也很稳定,大家就有奔头。” 卯开平指着厂房内的停车场,“你看,车都停不下了。他说,在这里工作两年以上的员工,基本都能买上汽车。

干劲与朝气,是记者在车间里所见每一位工人呈现的精神状态。

他们生机勃勃、活力四射,连说话语调都自然扬起三分底气。

“我们要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针菇产业链。”李文碧说,有了人力资源和气候优势,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公司未来的战略规划很清晰。

一个金针菇厂区的精彩发展可“管中窥豹”,今天,威宁大地处处彰显蓬勃生机。借助发展金针菇、蔬菜等产业,威宁正书写出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密码”。我们可以期待,将来,在这片乌蒙高原的土地上,定能“长出”走向全国的 “威宁模式”。

莽莽群山见证,在昔日“去不得”的威宁,如今, “了不得”的脱贫故事正一个接一个。(何永利 王培 金忠秀)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