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进军:努力践行保护“气候与水”的气象行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3月23日10:53分类:机构动态

今年“3·23”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彰显了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视与关注,极寒酷暑、干旱洪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刻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随着叶笃正、曾庆存一代气象学家先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气象的科技属性更加广为人知。世界气象组织是重要的经济社会组织,在国际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联合国《巴黎协定》与《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减缓全球变暖步伐已成为社会共识,气候变化已由科学议题升格为政治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进军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进军

以黑龙江为例,作为全球变暖的受益者,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离不开“人努力、天帮忙”。1961-2018年黑龙江平均气温58年来升高了约1.68℃,高于北半球和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气候变暖,积温带北移,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曾于1995年和2012年组织两次划分积温带,对于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和农作物品种调整、促进粮食生产“十五连丰”创造了条件,如今黑龙江水稻、玉米、大豆、小麦、高粱、马铃薯等粮豆薯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甜菜、亚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产量首屈一指,粮食总产、商品粮率以及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天下粮仓”。

大气与水相互能量传输,公众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雨雪、旱涝。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一个多次与洪水搏击的英雄城市,中央大街的尽头矗立着为纪念哈尔滨战胜“57年特大洪水”而兴建的防洪纪念塔。我身边的好多气象工作者都经历过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大洪水,嫩江与二松汇流的肇源段曾多次发生险情,与长江武汉段同样艰险,也诞生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黑龙江、松花江两江并流同时出现“胖洪水”,持续的高水位让人们绷紧了坚守大堤的这根弦,人们在嫩江齐齐哈尔上游兴建了尼尔基水库、松花江哈尔滨下游兴建了大顶子山水库,确保松花江这条黄金水道一如原来般“铜帮铁底”。防洪抗旱历来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甚至成为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每当暴雨成灾、城市内涝就成为检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风向标,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地下廊道以及气象监测站网、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体系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黑龙江水资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龙江、松花江(含嫩江)、乌苏里江滋润着这片寒地黑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附近湿地星罗棋布,扎龙、兴凯湖、三江、洪河、七星河、南瓮河、珍宝岛、友好等八大湿地先后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黑龙江过去曾有“十年九旱”之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在全国率先开展飞机、高炮增雨防雹实验,成为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如今全省拥有446部火箭、849门高炮、712个标准化作业站点遍布乡镇村屯以及农场林场,地面增雨防雹规模居全国首位,并拥有一架空中国王350型和一架运-12型增雨飞机,可实施“耕云”作业,在春季抗旱、夏季防雹、农田增墒、水库蓄水、森林养护以及应急扑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大面积开展预防性的森林增墒蓄水作业,极大地降低的森林草原火险。

气象工作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在保障“五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在精密监测方面,黑龙江作为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7个试点省份之一,编制更为多空间、立体化、多要素的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在精准预报方面,依托“大数据”开发适合本地气候特征的数值预报产品,加快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地域气候特征数据的综合订正分析,形成细网格、无间隙、区域化的预报预警产品,以及高纬度极地气候预测产品,体现龙江特色;在精细服务方面,以满足用户精细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在现代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冰雪气象、旅游气象等领域做出龙江特色;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积极推动东北卫星气象数据中心建设,构建“聚焦区域、面向东北亚”的卫星气象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带动全省气象现代化水平提档升级。

我们将努力践行“总体先进不落后、部分求强有特色”的新时期龙江气象事业发展定位,深入挖掘黑龙江“四大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准确”上下功夫、在“及时”上想办法,在“创新”上找差距、在“奉献”上见素养,力争做到监测不漏网、预报不漏报、预警不延误、服务不被动,全力服务东北振兴发展,为黑龙江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气象智慧与气象力量。

2020年世界气象日和世界水日的共同主题是“气候与水”。其重点是以更协调、更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气候和水资源,因为气候和水是密不可分的。都处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等全球目标的核心位置。气象和水文服务部门将成为努力实现“细数点滴,珍惜点滴”的核心所在。

今年“3·23”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学会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级气象部门结合气象日主题,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加强组织策划,积极组织开展好世界气象日各项纪念活动,按照“以线上为主”的原则创新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开展适合公众需求的有新意与特色的科普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思维,展示气象新技术、新成果,部署了“扫码看气象”“气象日专访”“网上科普展”“网上知天气”“网上新闻发布会”“气象日主题直播”“气象知识问答”“网上校园气象站”“乡村气象日”“气象与水共联谊”等10项线上宣传活动,全方位提升世界气象日公众认知度与宣传影响力。(作者系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