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奋力开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面临严峻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将成为企业化危为机、逆势前行的关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立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发挥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同时,努力化危为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迎难而上的奋进姿态直面疫情挑战。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指出,要突出创新、应变,苦干、实干加巧干,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方式、新的商业模式开创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为“新基建”贡献航天智慧和航天力量

疫情之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航天科工深入研究、迅速判断:在物流受阻、人流受阻、生产受阻、消费受阻的情况下,信息流成为支撑国家治理的关键因素,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必将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为破解当下复工复产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提供有力支撑。

航天科工瞄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以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为基础,迅速部署推进“一云五网N平台M应用”建设,加速新业态体系建设。其中“一云”指作为通用基础支撑平台的航天智云基础云平台;“五网”指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科技互联网、军事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商业服务互联网等5个领域级云平台;“N平台”指行业级、产业级、专业级云端应用平台;“M 应用”指直接面向用户的各类云端应用系统(APP)及各类应用终端。

航天科工以“一云五网N平台M应用”为基础迅速推出系列“云产业”“云产品”“云服务”助力社会疫情防控,支撑企业复工复产。

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科工联合多家央企和高校快速上线“在线协同、齐心抗疫”专区,提供企业复工复产工具集、建立多个防疫物资需求平台。于2月11日在抗疫专区中优先推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快速响应和线上协调对接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生产能力,迅速汇聚800余家防疫物资相关供给企业的生产能力信息,帮助生产企业对接了每日54.5吨熔喷布的原材料需求,助力解决急需的口罩生产供应难题。

在国外疫情严峻形势下,为助力复工复产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航天云网国际云平台上线了“一键跨境”功能,为企业提供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及服务在线展示空间。该功能聚焦企业海外业务拓展中面临的推广成本高、渠道资源短缺、业务信息不对称等核心痛点,集成了企业在线店铺、线上展厅、一键定制国际网站、境外域名邮箱申请、智能客服、境外云资源个性化定制等线上功能,可为大型企业以及各类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跨境业务出海解决方案。目前已有近四十款优质解决方案和产品先后在其国际网站及航天云网国际云平台店铺发布上线,并受到多国境外用户的关注。

承建的贵州工业云平台在疫情期间为贵州省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15款云服务产品,包含防疫医药物资保障统计平台、通道型热成像测温仪+黑体系统、人脸识别通行系统、人脸识别布控系统、智能高清预警系统、工业互联网金融、云检测平台、智慧物流园管理系统、云端业务工作室、云端应用工作室、企业上云服务站、标准云服务平台、电子签章服务等,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云平台部署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等信息系统,提升快捷化、服务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支撑贵州省企业灵活快速复工复产。

发挥航天技术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

服务人民群众是航天科工发展航天事业的出发点,也是当下化危为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

航天科工大力发展“安康”产业保障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就是命令,武汉告急的第一时间航天科工“移动医院”装备连夜驰援武汉,有21支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携带“移动医院”装备,作为14家武汉方舱医院的医疗装备承载救治任务;随着黑龙江疫情发展,“移动医院”再次驰援绥芬河;同时,航天科工正在快速打造全新一代“生命方舟”——负压型模块化方舱医院;不到20天研制出医疗废弃物一站式处理设备缓解武汉市医疗废弃物处理压力;调动一切资源扩大呼吸机产能力援湖北。

防控就是责任,为保障测温设备市场供应,航天科工自主研发抗疫用小型面源黑体,并迅速自建生产线投产,已累计交付用户5000余套;研发生产的疫情防控盘查系统、公安卡口盘查系统第一时间投入使用;集成研制的“多人自动测温防疫布控系统”为医院等密集型场所提供快速测温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在线诊疗,疫情期间所属航天中心医院第一时间开通了在线咨询服务平台,百余名专家团队在线服务,重点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在线咨询、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临床会诊,还开通了跨国在线咨询服务。用航天“慧农科技”保障百姓“菜篮子”,航天科工在贵阳市的蔬菜保供基地项目每日能提供西兰花5-10吨、红菜苔1-2吨,为疫情期间贵阳市蔬菜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航天科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服务群众生产生活。迅速研发了一系列新平台、新产品、新系统,助力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条件下的生产生活新模式、新生态。在全国建设了400余个智慧办税厅,开发部署30余套智能微厅系列产品,通过网上办理、在线服务、智能机器人服务、热线服务等方式倡导企业用户通过线上办理涉税业务。研发了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打通就医挂号、就诊、交费、电子票据交付等环节,实现全闭环电子化管理,为百姓提供了“免排队、免接触”体验。助力中国石油研发了增值税电子发票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发票“一点一扫”开具模式,开票平均时间由原来每笔3至5分钟减少到约15秒,既提升了开票效率,减少排队时间,也减少了人员接触。(杨庆)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