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小时生活圈”——苏宁社区管理的智慧内核

广受关注的“新基建”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热议话题,作为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在众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都占据重要位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可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是“新基建”的重要方向。

智慧社区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相辅相成,不仅体现出传统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更是具备更高价值和更好体验的一种社区存在形式。随着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的加强,社区管理的智慧内核还将不断完善,系统性规划日益翔。而智慧社区的建立,也将更有力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全面到来。

以线下连锁零售起家的苏宁,在过去近30年间,不仅建立了采购、供应链、营销、门店运营、物流、售后等核心商业能力,也实现了IT、管理、商品、供应链的平台化,形成了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为建立智慧社区全场景运营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

2019年“双十一”期间,苏宁根据智慧社区的理念,首次提出“一小时生活圈”,目标是在1小时内解决消费者生活所有的场景痛点,为消费者提供省时、省力、省钱、省心的服务。苏宁基于现有的众多门店网络,协同3公里内的苏宁小店和苏宁易购,构筑成一张由点到面的全场景零售网络,从三公里半径辐射至周边5到10公里的居民,在保证覆盖面更密集、更广泛的同时,能够充分融合双方在用户群、供应链、物流、仓储等方面的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然而,由于大多数城市的智慧社区尚处起步阶段,覆盖范围小且技术设施和管理不足,导致疫情期间的产生和销售管理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围绕智慧社区建设,政企需通力合作,推动智慧社区系统性规划,并打通消费、娱乐、生活间的场景壁垒,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量、增质的生活服务需求。

目前,参与智慧社区生态建设的主体众多,各方在软硬件应用、服务提供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智慧社区生态建设分散,无法有效整合服务。如不解决这一问题,智慧社区的发展也将长期处于基础服务阶段。

对此,张近东建议称,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打造以社区为中心的配套服务生活圈,如社区养老、医疗、教育、政务、购物消费、物流等,同时,与城市管理等服务形成连接协同。同时,在智慧社区系统化统筹下,着力推动各产业智能化标准的统一。尤其是在“新基建”的规划指导下,完善政策环境,创新相关体制机制,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

近年来,苏宁持续推进消费场景与线下业态的数字化融合,快速落地跨产业、跨场景、服务集成的社区业态。尤其是以家乐福、苏宁小店为代表的互联网门店,深入社区,提供消费、服务、文娱等为一体的综合体验。而疫情期间,无论是无人车的社区无接触配送,还是免费开放的“苏宁E家”社区管理平台,也成为其企业、社区、物业多方合作,共建智慧社区的前沿探索。

张近东认为,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大数据信息的社会化共享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共享开放管理尚未形成闭环,政企、行业及民众之间的信息公开,仍有诸多壁垒,阻碍了社会服务效率的提升,以及数据经济的深化发展。

为实现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张近东提出四项建议:首先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保证数据共享和维护的可用性、准确性和实效性;第二是建立“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管理平台,协同管理数据资源,实现全面采集,全程、全景覆盖;第三是通过数据治理委员会,一方面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从而建立起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的闭环管理体系;第四还需要界定清楚的数据资源共享属性,保证精治数据管理;最后,张近东还从全社会参与的角度出发,建议将大数据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实现高阶人才的广泛培养。

为了鼓励和推动智慧社区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苏宁将社区管理融入社会体系,从政企共建顶层设计、建立全场景服务管理体制、构建“一小时生活圈”等方面入手,将智慧社区发展成为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的社区新形态,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