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京创新周发展观察:中科创新服务中心“深化‘平台+服务’,筑强创新驱动引擎”

创新、创业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激发活力动力的有力武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科创新广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以打通双创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整合双创平台、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和科创资源,着力做强精细化服务,力促江北新区科技服务资源实现高效配置,科技服务生态实现优化发展。目前,中科创新广场创业服务中心已集聚了包括80多家创新企业,汇聚各方人才2000余人。

搭平台、聚资源,攻克双创共性难题

南京江北新区是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被国务院赋予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的战略使命。近年来,伴随江北新区驶入发展快车道,产学研转化难、企业创新资源薄弱、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各类“双创”主体对科技服务更加精准、多样的需求更加迫切。

为打通企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南京中科创新广场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科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科技开发院、新康投资集团等投资方力量,充分整合双创平台、高校院所、专业机构和科创资源,持续推动江北新区科技服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服务生态的优化发展,引导企业等创新主体科学运营、健康发展。

中科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创业苗圃+创业导师+科技金融+政府引导”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按照成长速度、品质细分,构筑功能完善的培育链,帮助入孵企业解决创业成长不同阶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围绕项目孵化需要的各类资源要素,中心不断完善创业辅导、管理培训、知识产权、市场开拓、融资上市等特色服务,力促创新项目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中科创新中心着力构建“双创”服务平台,通过汇集创新高端要素,改革机制、提高效能,持续强化平台服务功能等,帮助企业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一方面,为简化办企流程,解决企业运营中行政审批多、涉及部门杂等难题,中心创立了企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处理公司注册、工商备案、人事代理、物业租住等业务,全面提高科技创业效率。中心联合区工商、人社、税务、科技、经信等部门在园区设立“窗口”,为入驻企业办理各类业务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中心利用省、市、区三级的每年定期举行的产学研合作大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交流,为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合作研发、技术联盟等提供对接延伸服务。

针对企业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中心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持。在中心的引导下,一批在孵企业已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合作。

同时,中心重点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一般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都会面临专业服务机构少、专业队伍薄弱、沟通成本较高的难题。自运营以来,中科创新中心高度重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源的整合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搭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了“科技服务者联盟”,加速集聚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中心服务的专注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协作的服务体系,为在孵企业提供了品种多样、精细周到的整体解决方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中科创新中心已引入超过环球惠通知识产权保护、苏高知识产权事务所、南京商法通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37家中介机构合作。“科技服务者联盟”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入驻企业提供专利服务、顾问咨询、市场调研、融资评估、法律维权、专利策略、人事代理等专业服务。

2017年6月,中科创新广场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科技服务集聚平台”。

强服务、破制约,打通公共服务堵点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服务需求往往不同。为确保服务更加精准,中科创新中心聚焦创新创业关键环节,持续强化打造创业导师、企业联络员制度、大学生就业服务、智慧园区等特色服务,聚力打通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堵点。

在咨询服务体系上,中科创新中心充分整合周边人才资源,聘请长期从事创业辅导的专业人员、科技部门负责人、民营企业家、精通财务理论和具备实战经验的注册会计师等,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创业导师制度。

同时,中心建立了创业导师联络员工作制度,指派专人作为企业联络员,对在孵企业定期走访、深入调研需求,定期联系创业导师对企业问题及时有效的分析,快速形成解决方案,解决企业创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重点针对企业发展中最迫切的市场、资金、管理等内容开展创业辅导,为企业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园区的专业化孵化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孵化效率和发展进度。

在提高服务精准度上,中科创新中心基于信息网络支撑平台,创新推出打造智慧园区平台,实现园区智能化运营。该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展示、管理中心、安监系统三个方面。平台能准确获取园区和楼宇水电等建筑能耗,同时实时监测园区环境,全面科学管理与检测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优化园区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办公环境。

在服务大学生方面,中心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孵化优势和大学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整合资源与利用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就业实习。

在解决企业融资难方面,中科创新中心搭建的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基金、股权投资、期权投资、金融咨询、银行企业对接等全方面的金融服务,实现资金需求方和提供方的“无缝对接”。

一是园区自身设立孵化资金,为优质的项目及企业提供资金源。科技创业孵化种子资金为500万元,并制定了相应的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对在孵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

二是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与新康投资、顺融资本、古玉资本、工商银行创业贷、园区天使基金、中开院孵化基金、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三是联合新康投资、顺融资本、元禾原点、中科招商、苏商投资、南京金融文化中心投资基金等组建创投联盟,依据企业产业方向及所属阶段不同,为企业通过全方位融资服务支持,降低投资风险,助力企业发展。

人才的“层级”,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层级和动能。目前,江北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在招才引智方面,中心锁定持续强化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创新科创人才服务机制。中心人才服务平台,通过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引进项目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加强了科技、人事、商务部门间的互动,整合了国内外资源,有效引进了一批处于新兴产业关键环节的高科技成果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此外,自运营以来,中科创新中心已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地召开科技人才恳谈会10场次,吸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高端研发人才、领军人才来江北新区创业发展。

提动能、添效益,筑强创新驱动引擎

通过加速集聚资源和平台建设,近年来,中科创新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已成为驱动江北新区“双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政府引导和孵化器积极参与下,中科创新中心通过持股孵化的商业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预计三年内,将累计产生10-15亿产值,为区域经济带来1.2亿的税收贡献。

截至2019年,中科创新中心共成功协助22家企业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企业省入库培育,3家市入库培育;获得南京市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认定20余家,瞪羚企业2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家,灵雀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1家;孵化器内企业累计申请或授权知识产权300余项,其中发明占20%,软著占35%,实用新型占28%,江北新区“双创”热潮蓬勃兴起。

为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中科创新中心进一步加强“双创”科技活动组织,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中科创新中心一则定期举办“中科企业圈”、“企业沙龙”等活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优势,开放龙头企业各类资源,促使相关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并带动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

同时,搭建同行业的中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桥,为企业提供展示推介项目的平台,为资源对接、合作展开打下基础,真正地实现“中科企业大融合”。

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成果展览展示、项目对接、创业培训等,活跃“双创”的氛围,提升“双创”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推动“双创”升级。

二则搭建产学研融通发展合作平台,吸引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推进科技人才资源共育共享共用。

中科创新中心协同高校院所,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创业学院等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每年为数以百计的大学生提供技能实训和实习就业的机会,激发社会各界对孵化器发展的关注;同时,创新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及“众创空间”,积极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优质项目源,为科技创新人才、大学生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孵化服务。

三则通过举办创业大赛,激活“双创”氛围。先后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及中国电子学会共同组织“全国研究生电子信息设计大赛华东分赛区决赛”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二次大赛累计超过40多家高校,30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800多位大学生创业人才参与。

目前,以江北新区为核心向纵深辐射带动,中科创新中心服务的覆盖率正不断提升。中科创新广场集聚了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科技服务、生物医疗、商务会展等行业80多家企业,形成一定的科技型、创新型产业集聚,涌现出德睿智芯、绿芯集成电路设计、文牛科技等一批科技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汇聚各方人才2000余人,其中博士40余人,留学生30人,本科、研究生1340人,吸纳应届生60人。(沈杨子 王梦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