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把握科技规律、接轨国际准则,更高水平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

2020年南京创新周将于6月22日-26日召开。作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先导区,江北新区成立五年来,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集聚全球优质资源、破题科技成果转化等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改革引领、产业引航、国际化引路”的创新发展路径。2020南京创新周前夕,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对话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局局长聂永军,共同探讨国家级新区五年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

着力改革走好发展第一步

分析师: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持续增强。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江北新区近年来主要做了哪些探索?

聂永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新区自设立之初便被国家、省、市各级层面赋予了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创新名城建设先导区、创新策源地等重大使命。可以说,创新是江北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

近年来,新区推动自主创新。首先,是着力下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先行棋。在整体“大部制+园区”的改革模式下,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一是从科技创新局自身出发,激活内生动力,按照“集约资源、统筹管理责任”的原则,把职责明确到各工作单元,强化部门行业管理的统筹力和专业度。同时,力促“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素质、高效率、有担当的专业人才团队,力争每一位科技创新工作者,既能当好支持“双创店小二、服务员”,也能当好人才创业的导师、领路人。

二是深挖 “互联网+政务”服务红利,依托自主创新服务中心和新区大数据管理中心,充分借力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服务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服务模式,实现对新区科技企业需求的精准“把脉”和高效“问诊”。同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模式。推动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北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检察室、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分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等平台协同发展,构建“与国际等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水平建设南京国际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构建涵盖质押融资、交易转让、融资租赁、保险及证券化等要素的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体系,推动实体经济投融资发展和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性地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的“江北模式”,作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经国务院批准向全国复制推广。截至今年4月份,新区完成有效发明专利670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87件。同时,新区目标精准施策,修订完善《南京江北新区促进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围绕核心产业出台特色服务政策,强化科技金融支持作用,打通“创新+金融+产业”的完整链条,去年,新区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资金8.4亿元,推进完成“宁科贷”12亿元,全面为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第三,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大基地”。新区前期资源要素积累是相对薄弱的,“引才引智引项目”必然是起步期的核心工作。新区面向全球布局“平台顶天立地”“人才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网络生态,联合35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共建新型研发机构77家;引进诺奖得主、中外院士、长江学者等海内外高端人才99位……逐步形成全球创新“强磁场”。

同时,高标准建设宜居乐业的创新名城。近年来,新区持续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在支撑城市建设方面的路径,通过促进城市治理智慧化、厚植城市创新发展氛围等,构建多要素、综合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区智慧小区、智慧工地、智慧渣土车等管理平台和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在泰山街道,新区还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出了更为高效、便民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目前,新区正加速建设“121创新社区”,进一步升级产业孵化、人才引育、幸福生活、科技服务等功能,以创新型社区建设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分析师:江北新区是我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比较年轻的新区,发展“底子薄、起步晚、任务重”,经过五年时间,新区主要出现了哪些变化?在建设创新发展先导区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聂永军:江北新区未设立前,虽与南京主城区一江之隔,却是两种发展态势,高端生产要素资源集聚效果并不理想,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被认为是“城乡结合部”,老江北人常称呼到南京主城区叫“去南京”或者“进城”。现在重点规划发展的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当时基本属于空白之地,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相对薄弱,成果转化更为不足。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南京进入“跨江发展”时代,新区也立下了用8年时间再造半个南京城的军令状。再叠加近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等重大战略,新区自此才真正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产业角度看,近5年,新区集成电路从空白到集聚3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各环节。生命健康营收规模从不足150亿元,发展到2019年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902.8亿元,实现超500%的超高速增长。新金融产业,集聚了各类金融企业500余家,成功引进200余家新金融机构,500亿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以及300余支基金等,发展势头强劲。

从科技创新发展来看,新区整体创新活力逐年大幅提高,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一是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累计签约77家;二是去年新增各类注册企业12000余家,约占过去40余年新区注册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740家,两年前这个数据是273家;四是吸引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8名中外院士、25个高端专家团队落地新区发展。

基于此,大幅带动了新区整体区域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新区连续多年GDP增速高于南京市GDP增速3-5个百分点,人口实现5年净增80万。2019年,新区GDP占南京市比重上升至19.81%,增长速度超南京市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贡献度、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南京市占比、人才引进南京市占比、PCT专利申请数南京市占比、直接利用外资南京市占比、常住人口增长幅度等指标均居南京市首位。

面向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分析师: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是长期困扰各地发展的难题。江北新区以产业兴城,正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金融,聚力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新区是如何提升强科技与产业对接水平的?

聂永军:“产城融合”是新区发展的一大特色。新区成立后,在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科技和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4+2”产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金融三大核心产业,聚力打造“两城一中心”。

为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新区持续深化校地融合,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和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以引育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加速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新区全年累计登记技术合同1732份,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约80亿元。

另一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科创企业森林”。新区紧抓“育苗”工作,全面梳理科技型企业信息,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和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一企一策”和“线上+线下”联动辅导模式;同时,紧抓“移植”工作,加大对高质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引,组织实施“灵雀计划”,夯实产业、企业创新基础。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达74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69家。

同时,新区持续完善企业服务平台和科技统计平台功能,建立了4000余家科技企业数据库,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企业需求发布厅”板块,现已推动企业需求对接和产学研合作80余次。并累计引进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160家,以专业服务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分析师:去年,江北新区4家新型研发机构被评为南京市“十佳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江北新区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愈发明显。请您介绍下江北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

聂永军: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市探索产学研转化的改革成果,在聚焦关键技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等方面意义重大。新区近年来深化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强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培育了一批面向市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新型研发机构。

其中,南大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研究院A轮融资1.6亿元,公司整体估值已超10亿元;程和平院士领衔的北大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孵化企业和其瑞医药完成A轮融资2400万美元,与德国拜耳公司签订了靶向泌乳素(PRL)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全球独家开发与产业化许可协议;祝世宁院士领衔的南智光电集成研究院已孵化项目20余个,其中南京南智芯光科技有限公司首轮融资5000万元,智谱科技正在进行二轮融资尽调……新冠疫情期间,新区还有7家新型研发机构投入关键技术研发,为有效抗击疫情提供支持。

在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的过程中,新区一手紧抓已落地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另一手紧抓储备项目的分类推进和精准培育,确保全年新增新型研发机构24家以上,占全市比重不低于20%,其中建在“两城一中心”主导方向上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占比达70%以上,切实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新区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率先开展面向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的“双聘制”试点改革,成为高校与市场成功嫁接的生动实践。

站在全球坐标系上力促创新

分析师: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发展离不开对外合作。近年来,以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高校院所纷纷与江北新区建立合作关系,引起各界关注。新区是如何对接国际资源、共促创新的?

聂永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大要求。新区自成立以来,高度关注对国际创新资源的吸收。一方面,靶向“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借力2020南京创新周、旧金山产业发展交流会、南京-波士顿双城高峰论坛、南京伦敦科技周等重要合作平台,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加快走出去对接,把创新要素引进来,先后引进重大产业创新项目40余个,与瑞典、芬兰合作设立“中国—北欧创新合作示范园”,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南丁格尔护理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另一方面,在申根国家挂牌建设了2家市级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和2家新区离岸孵化中心,全面提高获取海外投资与合作信息的效率,已累计推荐海外项目200余个。

5年来,超过270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新区注册落户,总投资超60亿美元,占新区现有外资企业近一半,并吸引了海外高端人才超 600 名……全区利用外资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已达到84.72%,相对2015年增加了约20%,打开了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体的贸易格局。

分析师:去年8月,自贸区南京片区在江北新区揭牌,为新区发展带来政策叠加的大好机遇。您认为,江北新区将如何紧抓“双区联动”机遇?

聂永军:“双区联动”,从政策和战略层面,为江北新区推动创新开放,创新要素更好流动、交换和汇集带来众多利好。

自贸区揭牌后,围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区快速研究对接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出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本地化办理模式,高标准建设外国人“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破除新一轮扩大开放过程中,限制创新要素资源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新区要高质量建设好自主创新先导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仍面临着国际形势复杂,“高峰”型创新主体、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缺乏等瓶颈,迫切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苦练内功、开放合作,进一步强化源头创新,提升全区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化国际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引育领军型人才,对接全球顶级科创机构和园区;强化制度改革赋能,打造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体系,更加细致的“双创”服务体系,以及更加宽容和谐的创新发展氛围。(沈杨子 包菁菁)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