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梦创写人生——贵州中烟技术中心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群像

近年来,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呈现出品牌发展“后发赶超、增比进位”的良好势头。“贵烟”品牌之所以能够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而支撑贵州中烟创新发展的,有一支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青年科研“生力军”。

曾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阮艺斌,从原来从事的化学分析烟草成分方向,选择转到了自己热爱的项目——新型烟草制品研究。

2016年,为贯彻贵州中烟“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技术中心制定了“盘活现有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全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新思路。

“我们决定鼓励青年员工,按照自己意向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研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攻关。”现任贵州中烟副总经理,曾任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的胡世龙如是表示。

在阮艺斌带动下,技术中心青年人才也纷纷做出选择,专攻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甚至还有人跨领域选择了科研事业。“90后”硕士王睿娜就从管理领域“跳”到了科研领域。

2015年进入技术中心后,王睿娜在综合管理办公室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工作之余,她结合所学专业,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烟用材料科研方向。技术中心按照她的选择和接收部门意见,将她调整到卷烟工程研究所,从事烟用材料研究。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也意味着有众多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路同行。为了让这些同行人迸发更多创新活力。

同为“80后”博士研究生的王维维,和阮艺斌一样主攻新型烟草制品研究。他们同一年进入技术中心,如今又从事相同的工作。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的青年科研队伍,成为贵州中烟科技创新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敢于让青年科研团队承担重任,培养他们‘浪击巨石’的勇气,这样他们才能快速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彭黔荣说。

爆珠研发团队,就是技术中心快速成长起来的一支的青年科研队伍。他们中既有“80后”硕士研究生罗光杰、韩慧杰、徐龙泉,还有“90后”硕士研究生刘娜、吴艾璟、叶世著。在彭黔荣带领下,他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成功实现了爆珠技术的自主研发。在贵州中烟爆珠研发向工业化转变进程中,这支青年科研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中心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不只让“后浪”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发光发热,在产品研发方面,“造浪泵”也推动着他们不断打造精品、引领消费。

王伟国就是贵州中烟“80后”青年产品研发人员的代表。作为技术中心产品二所研发骨干,他先后参与了“贵烟(国酒香)”系列、“贵烟(跨越)”等“贵烟”品牌特色产品的研发。他所做的,正是“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去年11月,贵州中烟总经理田成在技术中心调研时提出,要“进一步激活人才第一资源的潜力,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力度,增强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活力。”对此技术中心再次加大“造浪泵”推动“后浪”的力度,要求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不光是培养科技工作者,也要培养优秀的青年科技干部,让已经成为各科研领域中坚力量的青年人才负重前行。

如今,阮艺斌成长为贵州中烟技术中心化学所所长,王维维成为新型卷烟工程中心副主任,王伟国担任产品二所副所长……“后浪”逐步成长为贵州中烟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贵州中烟技术中心的青年科研队伍再次展现了“浪击巨石”的勇气。作为技术中心疫情防控突击队的主力,他们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迸发出勇夺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双胜利的巨大能量。(吉喆、高雕、林杰)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