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618赴港上市背后的故事

6月18日,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集团”)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9618,募资297.71亿港元用于供应链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及提高运营效率。

这是继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京东集团在香港的二次上市。6年间,京东集团的净收入从693.4亿元增长至5769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净利润从2.24亿元增长至107.5亿元,年度活跃用户数从0.47亿增长至3.87亿,仓储面积从130万平方米增长至1700万平方米,员工数从3.3万人增长至22万多人。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与6名京东员工和客户代表敲响赴港上市锣声

“618”这个数字对于京东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22年前的6月18日,刘强东带着仅有的几万块钱在中关村摆下了第一节柜台;17年前的6月18日,转型电商的京东将这一天确定为店庆日;2020年的6月18日,京东赴港二次上市,开启了京东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

在港交所上市仪式上,京东第一次对外展示了今年618数据大屏,从2020年6月1日0点到6月18日9:47,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284.88亿元,远远超过了去年618大促18天2015亿元的纪录。

京东集团战略执行委员会(SEC)成员首次集体亮相

沉淀自我构建核心价值

17年的时间,京东从一家零售平台,成长为业务布局涵盖零售、物流、技术服务、健康、智能产发、智联云和海外等多个领域的零售集团。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长年累月的坚守和积淀。

6年间飞速发展,京东最关注的始终是能否为用户、行业、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刘强东曾表示,“即便我们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也要把利润让给用户和合作伙伴”。这就是京东著名的“三毛五理论”——如果京东有机会获取一元利润,只拿走七毛,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其中三毛五留给团队,剩余三毛五用于公司持续发展。正是依靠这种朴素的信念,京东改变了渠道与品牌之间的利益零和博弈关系,成为全球2600多家超亿元品牌和数十万个商家的重要增量场。

坚守责任 不忘创立初心

“优秀的购物体验、及时而可靠的交付”,这是2014年后京东赴美上市时强调的最大的核心优势之一。这种无法割舍的责任感,就是京东创立时的初心。

京东在国内零售行业是有名的吃苦耐劳:没人愿意去自建物流配送渠道,京东拥有近十多万物流员工;没人愿意去自建客服团队,京东在全国的三大客服中心有1万多人;没人愿意去做低利润率的快消品,京东在今年疫情期间为全社会供应了525亿元的日用百货商品。

就在今年618,截止到6月1日14点50分,包括京东零售订单和开放业务订单在内,京东物流出库量已超去年全天。730多个仓库,170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8座亚洲一号组成亚洲规模最大的智能仓群,覆盖全国的基础设施与交付能力,保障了京东的交付优势遥遥领先。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京东已经在积极利用智能供应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帮助上游制造企业洞悉市场,降低商品通路成本,从而使企业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使消费者更便利快捷地获得品质商品和服务。

创新勃发“变”与“不变”

“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与可持续的世界”,京东这一新的使命准确地反映出京东的技术蝶变之路:变的是不断自我突破的技术实力,而不变的是沉入京东内核的创新之锚。

过去的三年间,京东仅上市公司部分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资金就超过330亿元,持续的技术投入支持京东搭建出一套以智能云为核心的完整技术架构体系和人才队伍,也为公司在2019年带来了662亿元的净服务收入。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之下,京东利用自身的智能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发布了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服务全国15000家客户,平台累计提供物资总量超过6.6亿件。在北京海淀区,京东仅用3天时间即打造出“海淀区应急公共服务平台”。

在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179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高达47.8%。目前,京东集团研发体系的员工数突破1.8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引入占比超80%,专利申请量超过3651件。无论从技术投入,还是从技术实力上看,京东都处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第一阵营。

满怀感恩之心,未来发展可期。此次香港上市,京东正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表示,京东的身份角色已经更加多元化:从创业企业到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公民,从电子商务的探路者到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从零售到物流再到数字科技和产业发展。

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京东构筑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是逐步走向组件化、产品化、平台化、生态化,带领着京东突破零售业的边界,延伸向更多的产业。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