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思享汇丨回味!苏州这场“智媒”论坛,不少人站着听完

智媒1

一场事关媒体变革的行业论坛,却让不少人驻足、站着听完,让听众陷入“科技向善”的沉思……

8月中旬,秋暑正浓的苏州城沉浸在全球智博会之中,人们感受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扑面而来的气息。智博会释放出清晰信号:AI、5G等新技术推动各行各业向数字化世界迁移。

传媒亦不例外。智能时代,媒体融合如何走向纵深?本着这样的初衷,苏州市委网信办在智博会上举办“智媒未来”分论坛暨“圆桌思享汇”。这已是第三届“智媒未来”论坛,目标成为中国关注人工智能和媒体发展细分领域最权威的发布平台。

那么,嘉宾们在论坛上到底说了什么?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琢磨与回味空间呢?

智媒2

 技术改变了游戏规则 

“所有的游戏规则,整个传媒的生产、发布、流通和效果评估的基本逻辑发生了变化。这一点就使得我们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了。”周葆华教授来自国内最悠久的复旦新闻学院,他眼中的媒体生态让现场不少人感触颇深。

的确,中国的媒体生态已发生巨变。过去是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到如今今日头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与传统媒体不是一个概念,却常常放在一起比较。多项全国性受众调查都显示,今日头条、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传播端的使用基数、使用频率,相当之高。

以往,新闻人坚守内容为王,对技术漠不关心。现在,很多人回过神来,因为无法忽视技术在不同维度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媒体行业最大的影响是算法推荐系统。它催生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推动人工智能渗入公众生活,深刻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周葆华给出见解,智能工具在热点追踪、机器写作、平台分发、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大显身手,引发了媒体变革。

智媒3

周葆华认为人工智能深刻改变着每个人的媒介使用习惯。

资深媒体人商艳青,来自国内第一家媒体机器人生产服务机构新华智云。新华智云推出的智能模板机器人,已经可以在台风、洪涝和地震等灾难报道中,通过大数据洞察,给报道提供新的角度和切入口了。

商艳青演讲时,提出“新闻即数据,数据即新闻”的理念,未来无论是融合还是智能,都需要释放数据的重大价值,让人机协作、人机协同,推动内容生产机制和流程创新。

AI赋能媒体融合,在“国民短视频社区”快手已充分施展。AI技术赋能的云卖货、云课堂、云招聘、云问政,让短视频成为智媒时代,移动互联网全速发展的领域。

智媒4

张濠培指出,目前短视频正异军突起。

快手公共关系部媒体合作负责人张濠培分享的用户研究趋势图显示:在移动互联网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短视频行业异军突起,用户数增长迅速。

不过,国内AI赋能调查性报道才刚刚起步。智能媒体代表案例主要是融媒体作品和视频,算法新闻应用不多,几乎没有深度的调查性报道,而这正是媒体的核心能力。在美国,《洛杉矶时报》、BuzzFeed News等媒体已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机模型,生产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我们不担心机器越来越像人,担心的是人越来越像机器 

科技推动人类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在我们的生活被深度数字化的今天,“科技向善”更值得深思。

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技术去能。这个时代,有一些弱势群体是被去能的。原来他明明跟社会没有那么隔绝,智能媒体出来以后他就隔绝了,因为他不会用智能手机,跟不上时代。技术去能背后,是隐秘的角落和被健康码抛弃的人群。

信息“茧房”遮蔽了我们视野。推荐算法根据过往收集的用户信息偏好、社交关系以及数据标签,取悦式推荐内容,久而久之给用户编织一个个“茧房”。信息“茧房”理论,得到了学界与大众的广泛认可,这里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技术还可能将人类引入真假新闻难辨的境地。虚假信息、虚假照片、片面情报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次中美舆论交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并不用担心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需要担心的是人越来越像机器。”周葆华认为,像历史上任何技术一样,发明以后,取决于怎样用它。我们需要从技术对抗、法律响应和平台角色等方面,来推动“科技向善”。

智媒5

商艳青主张人们用正常的心态看待人工智能。

商艳青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一定会遇上各种问题,比如说隐私、信息“茧房”、算法黑匣子等,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社会进步也必然出现一些负面的现象、人、事,要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它。

“技术始终是要提前布局的,我们研发一个人工智能产品的初衷或前提,应该站在以人类的价值观为导向的红线、基准之上。”商艳青说。

张濠培分享了快手一些普惠原则的尝试:快手推荐一些视频是爆款,一部分视频是中款,也有30%视频数据并不高,要给更多普通人更多的推荐机会。“无论他们是记录自身力量的内在凝视,还是在大众视野下一砖一瓦地实现梦想,都是向善的、力量的表现,这是一种生命美学。”

智媒6

 以人为本是媒体融合的价值所在 

智媒时代,AI赋能给区县融媒发掘一切“智能量”,助力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论坛特设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区县融媒体中心、科技企业等业界代表一起讨论区县融媒如何用好“智能量”。

主持人首先做了一个有关融媒努力方向的调查,技术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智媒7

在谭悦看,内容和技术一样重要。

技术出身的虎博科技技术副总裁谭悦说:“虽然我们做技术,但一直希望把技术和场景结合,光靠技术是成不了事儿的。技术和内容不是割裂的,如何整合、如何交互更重要。通过技术帮助内容的生成和分发,通过内容让技术找到落地的场景更重要,这就像大脑和心脏的关系,没有谁比谁重要,它们是一个整体。”

张濠培曾在传统媒体做内容,可以说是央媒里最早做新媒体的一员。“我们以前做新媒体产品,不太注意投放渠道,不太注意新技术的应用,就导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现在这个条件下,酒香是好,但有时候真的怕巷子深。”

周葆华说,技术作为架构和内容作为影响力,它们的重要性体现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场景之下。当前内容运行以技术革命为基础,技术是源动力。但是当基本平台和条件具备之后,内容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媒体的品牌、媒体的影响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内容价值上。

“融媒体建设的核心是数据和智能,今后媒体融合的评估标准,要看数据积累和智能运用的程度,而不仅是基建、电子设备的购买和提供,这才是媒体融合的根本。”周葆华说。

“我一直在等主持人第三个答案。今天技术和内容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技术赋能决定媒体未来存在的方式,内容创意决定媒体未来达到的高度。”商艳青说。

智媒8

王晓伟认为融媒体产品一定要接地气。

长兴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晓伟入选中国媒体融合2017--2018年度领军人物。他分享了技术与内容的切身体会:“新技术用得最多的是沉浸式等实操类融媒体产品技术。最关注的是接地气的融媒体产品,数据新闻操作相对简单,我们正在做一个长三角数据新闻,希望能够把它做好。”

智媒9

单小辉认为,用户体验好的前提是交互便捷。

王晓伟的话引发了苏州工业园区新闻中心主任单小辉的共鸣,园区新闻中心在整个产品设计中,更愿意用一些接地气的产品。“交互便捷,用户体验就好。我们前段时间推出一个垃圾分类的产品,通过翻页形式把垃圾分类的小知识传播给大家,阅读量立马冲上去了。”

智媒10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全国经开区“榜首之地”,融媒体中心建设也致力成为“全国开发区融媒体建设标杆和区级融媒体中心典范”。中心已拥有融媒体指挥中心大屏的前端展示和融媒体采编平台的后台协作能力,集新闻展示、主题策划、采访采编、新闻分发、流程跟踪、舆情监测、全网搜索、资源集纳等众多功能于一体,并配备演播室、录音棚、摄影棚、视频剪辑室等专业设备设施。在技术赋能上,该中心正进一步探索智媒未来的新领域,尝试与众多科技领军企业合作,将AI、VR等前沿网络传播新技术,应用到融媒体生产创作去中。

周葆华最后总结:“区县媒体融合最终要落到老百姓、受众层面,要让受众和本地社区获得价值。换句话说,如果长兴、苏州园区的媒体和长兴、苏州园区没有联系,看上去跟全国央媒没有任何区别,那可能就不会成功。所以,以人为本是媒体融合的价值所在。”

智媒11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