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寻求机遇 在合作中探索共赢沪陇文旅发展圆桌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

近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品甘味·游甘肃---- 2020甘肃消费扶贫文旅周活动”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幕。“沪陇文旅发展圆桌论坛”作为活动周的重要内容之一,邀请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金良,兰州财经大学金融投资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陈芳平,就沪陇文化旅游特色,文化繁荣与地方发展,以及如何在疫情大背景下发挥各自文旅特色优势,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等议题展开探讨。

兰州财经大学陈芳平教授表示,甘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缩影,是文物资源的大观园,拥有世界级文化宝藏。近年来,甘肃文化旅游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基础,借助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文旅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充分挖掘文旅发展潜力,把推动文化传播与改善游客旅游体验,得到心灵享受作为推进甘肃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宗旨,以资源和政策双轮驱动为发展赋能,实现文化旅游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25%,文旅行业的潜力和优势逐步凸显。此次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推介甘肃旅游资源,目的就是积极寻求上海现代城市与甘肃文旅发展的结合点,从差异中寻求互补,以发展为导向最终实现共赢。

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金良教授说,文化繁荣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江南文化的特点是现代与古朴并存,海纳百川,百花齐放。江南文化体现在人的精神塑造上是谦让、包容、好学、勤奋。江南文化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作为主导的文化角色,使江南人精神在未来的发展变化中能够不断传承,永不褪色,同时这种精神可以实现跨地域融合,引领其它地方,包括甘肃,通过借鉴江南文化的优势实现更好融合发展。除此之外,谢金良针对文旅融合,提出“文化要真,旅游要深”,用真实纯朴文化吸引人,用深度旅游体验、优质旅游服务留住人。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在讨论中提出,西北文化是甘肃文化的底色,整体感觉粗粝旷野,它来源于千年的历史积淀,厚植于民族历史发展,而受到江南文化熏陶的上海文化则细腻圆润,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高地。这两个地域文化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提供了互补融合的广阔空间。同时,陈圣来从文化旅游专题策划,江南小镇的文旅融合实践案例角度,分享上海,包括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经验。

关于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的“危”与“机”,讨论专家一致表示,要用辩证思维看待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影响。2020年初,新冠疫情使国内旅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之“寒冬”,沪陇两地旅游也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危”中藏“机”,疫情的出现,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利用休眠期来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管理模式,丰富文旅发展内涵,千方百计弥补和修复自身短板,发现诸如康养旅游等更贴近游客需求的旅游模式,以更健康、更健全的业态迎接市场复苏。

最后,陈芳平表示,面对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文化旅游的内涵将再度扩展,逐步发展成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尚生活方式,消费者将会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以体育、养身、户外、文化、娱乐、游学等为外延,逐步构建文旅大消费产业。

今后甘肃将在商业模式更新,现代创意手段应用,文旅资源深度开发、包装、推广等方面学习上海经验,不断加强沪陇两地文旅资源共享,文旅市场衔接,文旅信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与上海携手推进文旅产业快速、优质、健康发展。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