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当好“丝路”新使者 讲好丝绸新故事

千年前,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将财富与美丽带往全世界。千年后,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的丝绸产业蓄势待发,将智慧与文明传扬世界。

作为我国从事丝绸业务最悠久的企业之一,中国中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表示,丝绸是中国名片,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中丝集团将着力实施“抓两端、创品牌、丝绸+”新战略,积极打造丝绸主业体系,提高丝绸附加值,讲好中国故事,当好“丝路”新使者。

111.jpg

中国中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接受采访。

育新机开新局 “311”体系夯实丝绸主业内涵

丝绸是中国古老的产业,也是“一带一路”的文化符号。从丝绸之路开始至今,丝绸连接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延续了古人与今人延绵不断的文化传承。

中国中丝集团作为我国以丝绸为主业的央企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王波表示,中国中丝集团夯实丝绸主业内涵,着力打造“311”丝绸主业体系(“3”指高端丝绸原料基地、交易平台、品牌成品;两个“1”分别指“丝绸+”、文化传媒业务)。

具体来讲,纵向则通过做优做精丝绸传统业务,夯实主业根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横向以丝绸文化为核心载体,选取2个主要方向与相关产业进行连接、融合。

“‘311’丝绸主业体系是中国中丝集团谋求发展所面临的关键点。”王波表示,中国中丝集团将抓住一轮行业整合的机遇,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借助新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丝绸+”业务链条 创新成果硕果盈枝

数据显示,我国茧丝绸生产规模全球领先,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生丝和绸缎出口分别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和50%以上,但存在品牌知名度低、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部分企业无力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自主品牌建设。

在王波看来,简单走老路难以支撑中国中丝集团生存发展,未来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并深入推进集团内部业务协同,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为此,中国中丝集团通过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茧丝绸新材料属性、新功能属性,与相关产业进行连接、融合,开辟纺织纤维之外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在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丝绸+医药+科技+消费”等创新业务方面取得突破,拓展丝绸主业的增量空间。如通过“丝绸+科技”模式,研发蚕桑资源在医药健康、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王波表示,中国中丝集团将持续推动丝绸业务与地产、文化、工艺、轻工等业务板块深度协同与融合,探索有效益的丝绸创新业务。“目前中国中丝集团‘丝绸+’创新业务已实现落地,与保利发展或保利置业等兄弟单位合作陆续在广东、山东、江西、湖北、广西等地布局建设丝绸小镇,多个重要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焕发新活力 让中国丝绸走向世界、享誉世界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中丝集团在“十四五”期间将如何高起点、高质量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王波表示,中国中丝集团将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推进集团整体“双百改革”,并适时引入保利集团内外部战略投资者及其资源,实现从单一国有体制到股权多元化改革,以市场化机制激发集团活力、动力。

“集团也将加快推动中国蚕丝绸缎进出口公司、中国丝绸服装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中国中丝集团子公司的混改步伐,鼓励其他商贸类子公司主动改、大胆改,进一步激发子企业内生动力,以市场化体制机制做强做优丝绸主业。”王波说。

丝绸具有“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元素、历史基因,是实现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最佳纽带之一。

王波表示,作为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唯一丝绸品牌,中国中丝集团将充分利用央企和茧丝绸产业的独特优势,推动丝绸等传统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为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