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金融直播“带货” 千万要小心

随着电商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直播带货”蔚然成风,这一新媒体购物方式广受消费者青睐。但是,有些关于金融直播“带货”行为存在着风险隐患,需要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一、金融直播“带货”的两大风险

金融直播营销存在哪两大风险呢?

(一)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

一是无资质主体“鱼目混珠”。

直播平台开设账号基本无门槛限制,一些无资质主体擅自开展金融产品直播营销,涉嫌非法或超范围开展金融营销宣传活动。比如:以投资虚拟货币、外汇、网络理财为名进行诈骗;为吸引用户,承诺在平台充值后有高额收益并可随时提现,可能异化为非法集资。

二是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

直播平台信息设置混乱,没有清晰展示分期、借贷等金融产品实际提供者,平台用户可能被营销氛围带动,在主体不清、风险不明的情况下冲动消费。

三是非专业人士误导或欺骗。

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对金融产品进行不当解读、不当类比。金融知识薄弱、风险防范能力差的用户易受误导或欺骗。

(二)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销售误导风险

一是虚假或夸大宣传。

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搞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如“最快x分钟放款”、“最长免息xx天”、“免息”、“首月仅需几元,最高几百万保障”、“限时限量”等。

二是偷换概念、简单比价。

比如,以万元借款需支付的日利息来强调息费低,导致消费者对借款成本产生错误认识;仅对保险产品价格进行简单比较,却不详细介绍保险责任,故意隐瞒一些重要信息,甚至曲解保险产品条款,引发消费者误解。

三是信息披露、风险告知或提示不到位。

未能向观众充分提示金融产品存在的风险、免责条款等,或者没有用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方式对权利义务、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进行说明,平台用户可能在未充分知悉风险的情况下被带动,购买了不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二、直播平台兴起之下的建议

(一)选择具有企业/机构认证资质的直播主体

选择头部直播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上具有企业认证或机构认证等“V“标志的全国性金融机构,或者选择全国性金融机构官方APP的直播平台。

(二)理性对待金融直播的“投教”与“理财”

通过“投教”内容的宣讲,学习理财知识和投资理念,对于“理财”产品的推介,消费者还须谨慎购买,建议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和渠道进一步核实查证。

(三)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

购买前一定要充分知晓产品或服务的重要信息,警惕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足、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

(四)知悉金融直播产品的消费或投资风险

知悉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合同内容、息费标准、免责条款、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王亮)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