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重庆中烟奋力开启科技发展新征程

日前,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传来好消息,该公司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的总公司项目《电子烟溶剂雾化吸入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电子烟作为新型烟草制品的一个大类,过去长期缺乏安全评价系统及大规模研究证据。此次重庆中烟参与的研究项目,将帮助有关部门和烟草行业对电子烟制品开发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国内行业发展和保障消费者权益意义重大。

近年来,重庆中烟科技创新亮点不断。该公司有多个项目先后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先后取得重庆烟叶处理等6个方面20多项技术和方法。

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应用方面,该公司更是取得了四大核心减害技术,以及特色香原料制备等多项实用技术……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行业公司,重庆中烟短短几年科研水平高速提升,创新成果接连涌现,背后有何秘诀?

以产品创新为导向 推动科研能力提升

6月4日,黔江卷烟厂制丝车间,一台全新的烟叶碎片筛分装置正高速运转,将大多数的烟叶碎片筛除干净。

“过去的碎片筛分装置筛净率只有20%。”该厂技术部门负责人说,近期厂里研发了新型烟叶碎片筛分技术和装置,筛净率提升至75%,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烟叶消耗。

5年来,黔江卷烟厂立项实施科研项目28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约700万元,重点围绕生产运行过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课题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9件。

这只是重庆中烟锚定中央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决策部署,紧跟重庆市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力促科技创新整体行动的一个缩影。

重庆中烟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烟草行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着力构建以高质量烟草产业循环助力国民经济循环的新格局。重庆正加快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重庆中烟必将让科创动力全开,为重庆和行业赋能。

对此,重庆中烟坚持和完善市场化、开放式的产品研发模式,推行有利于系统保障的矩阵式研发体制,在公司内部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推进精益研发。

随着以产品创新为导向的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重庆中烟品类创新屡获突破。特别是中支引领品牌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实现了从“重庆看中支”到“中支看重庆”的华丽转身,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中支烟技术体系。

5年来,重庆中烟共计研发储备新品60多款,上市35款,其中中支产品5款。2020年,中支系列产品年销量位列全国一类中支烟第4位。

夯实科研平台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科创成果迭出的背后,往往有着强大的体系力量推动。

今年4月28日,重庆卷烟厂2019-2020年度“双创十佳”表彰会上,多名在科技创新上表现优异的员工受到表彰和物质奖励。其中个人奖励5万元的就有3人。

2019年,重庆卷烟厂制定《创新工作管理办法》,从机制层面出发,全面推行创新积分管理,将创新成果与员工自身利益挂钩、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仅去年,该厂就产生创新积分2243分,增加777分、增长53%,兑现创新激励109万元,同比翻了一番。

进入“十四五”时期,重庆中烟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建设。该公司打造了行业第一家以烟叶资源科学利用为总体目标的重点实验室,组建包含3位院士在内的学术委员会,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000万元以上,开展重庆地产烟叶工业可用性研究以及烟草废弃物综合利用研究。

目前,重点实验室已完成1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研究,申报专利40余件,累计创造税利100多亿元。

重庆中烟还组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级技术中心,推动公司在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

以人才为本 驱动全员全要素创新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重庆中烟自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实施灵活高效的创新人才政策。

例如,涪陵卷烟厂通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选拔等方式,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年来,该厂涌现出了一批知识层级高、专业技能强、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新增高级技师12名、技师20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7名职工被授予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重庆中烟还邀请行业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公司客座研究员,建立了以院士为首的科技创新咨询团队,把脉公司科技创新。同时,公司大力引进较高专业水准的技术人才,持续开展职称评聘工作,提高专业职称待遇,实施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全面打通科技人才成长通道。

通过精心配置,重庆中烟技术中心已发展为涵盖10个科室、员工77人的科研机构。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0人、博士6人、硕士28人,各类检测仪器设备近300台套。公司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发表科技论文68篇,其中核心期刊26篇;专利申请受理数554件,授权专利191件。

面向“十四五”,重庆中烟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全面贯彻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衔接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强化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确保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奋力开启科技助推企业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征程。(唐勖)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