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躬耕者 浙江中烟新青年毕一鸣

撕下“博士后”、“12篇SCI论文”、“申报22项国内专利”、“1项PCT国际专利”、“科技进步奖”等标签,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叶组配方员——毕一鸣身上有一种超脱年龄的“平和”和对民族国家的使命感。

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毕一鸣来到杭州。七年间,他扎根于近红外光谱、人工智能等烟草品质数字化应用领域的研究,见证了行业科技应用领域的发展,也一路探寻烟叶品质评价的客观方法。

在科研的道路上,人们很难一蹴而就。对于烟叶这样复杂的组分而言,首先要找到一种客观、科学的检测方法。在积年累月的观察和反复试验下,毕一鸣发现用“近红外光谱”和“局部处理”可以作为烟叶分析的手段,而这种方法在分析化学界一直被忽视。前期的实验积累给予了毕一鸣很大的信心,他最终完善了数学推导,给出了“局部处理”方法合理性的证明。相关论文发表后,该方法在多种公开数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成为光谱预处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图片2.png

(毕一鸣)

同事们开玩笑说,整日泡在实验室里的毕一鸣有些“痴”。对此,毕一鸣笑道:“‘痴’的意思是专注,做科研过程中从未觉得辛苦,可能做完了才觉得有一点苦。在我看来,如果能用自己所学为行业、为国家做一些贡献,那也不枉寒窗数十载。”

对许多科研人来说,实验室中的工作一般只能完成可行性工作,后面还有两座技术大山需要突破——应用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这便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农业作为国家的根本和命脉,是科技未来的着力点。攻克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难关后,毕一鸣认为这一技术在烟草“品质”层面的探索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农业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突破了实验室的壁垒,在实用性和经济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在一些综合或者定性的品质指标方面提供一个客观评价标准。”毕一鸣充满信心地说道。

前不久,网络大数据为当代年轻人画了像:更尊重内心选择和自我实现。这是新一轮思想迭代的重要特征,这种迭代既植根又升华于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我深信,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会被时代认同,被韶华铭记”。在毕一鸣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为梦想打拼的青春画卷,也听到了将个人奋斗的音符跳动深度交融于时代前进的命运交响。(高瑞迪、王茜)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胡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