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车到树人 吉利的24年教育路

Are you ready?

7月17日,“明天你好”2021毕业季新青年演唱会刚刚落下帷幕,三亚学院的学子们用歌声与告白致敬青春与热爱!

5月的最后一天,当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三亚学院芒果合唱团同唱一首歌的时候,该校5000余名学生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吉利用20多年时间,以顶级企业思维打造了一个多层次教育体系。

“人生的路离不开四步曲的往复循环,通过认知、选择、决策、执行循环往复,自然就会形成智慧,有了智慧就能适应环境,就能生存发展。”这是李书福对于三亚学院毕业生的期盼。

将教育情怀付诸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并置于企业发展战略核心,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为国家输送发展的动力源,这是李书福的正业之道。

“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

“除了造车,教育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情怀。”李书福曾这样说。

创业时,吉利的初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刚一进入汽车行业,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汽车产品,在中国组装不如在德国组装的质量好?答案是技工水平的差别。

技能技工型人才紧缺是制造业企业家的共识,正是得益于分层教育,得益于技能技工型人才的培养,德国制造业才能站在全球巅峰。

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发过这样一份报告,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飞速增长,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面临着20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可是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意味着技工人才的上升通道受到很大限制,加上社会的认知偏见,报考技能和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普遍缺少就业信心。

这样的困境如何扭转?1997年,带着解决自身人才需求的初衷,吉利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院,并孵化出浙江豪情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师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全日制院校。

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既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向往,也是因地制宜,为吉利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细探吉利教育这盘棋,会发现,它覆盖了从职高到高校不同的培养层次。

事实是,源于企业家的对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敏锐嗅觉,李书福逐步意识到仅仅输送技工型人才依然不够。

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中国正在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亟需大量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

创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为中国汽车行业、为高科技行业和整个社会培养、输送人才,同步培养能工巧匠和高端技术人才这“两翼”,打造多层次人才体系才是国之所需。

耗资上亿的吉利学院1999年在北京落成,随后几年吉利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这是吉利教育的另一座里程碑。

李书福对教育的执着和情怀并未停歇。2005年,吉利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海南,出资建设三亚市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三亚学院。2012年,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

从1997年涉足教育以来,吉利累计开办了10所院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人才超过15万人,其中,10%的人才进入吉利,其余人才进入其他企业和行业,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李书福也因此有了更的造车底气,他说:“吉利唯一跟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教育培训系统。”

吉利坚守教育公益性宗旨

24年、10所院校、在校学生超5万人、累计培养人才15万……吉利是一家企业,如此巨大的投入到底图啥?

“吉利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一直坚持为社会输送人才,吉利办教育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李书福表示,吉利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吉利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没有经济回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将教育定性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这个宗旨从未改变。

吉利在汽车产业上,已经书写了中国汽车的逆袭之路,如果只是为了经济效益,有更多的产业和领域比教育带来的回报更加短平快,而李书福偏偏选择了教育,这样一个企业投资,全社会受益,长期投入,久久为功的事业。

吉利没有将教育作为主业,而是通过主业来支持教育。2020年,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成立,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及全球产业合作(不限于吉利),孕育民办高等教育全球品牌。

24年来,吉利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从中高职到研究生,吉利一直在探索产学研融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打造了多层次培养体系,对中国民办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益探索。

在教育扶贫方面,吉利已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充分利用旗下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围绕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等方面,制定了教育扶贫的完整体系,帮扶学生超过13000人次。

吉利求解民办高校维度升级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要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恒者行远,思者长新。正如吉利汽车一路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创新升级,吉利教育也一直在循着社会升级的。

创办了几所高校后,李书福发现,民办高校其实可以走的更高更远。

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中有许多蜚声海内外的顶级名校。比如,美国排名前20名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大学,其中包括8所常春藤盟校以及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

而在中国,以往对于民办大学的认知,是只有无法进入传统公办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才会无奈选择民办高校。

这种局面正在被改变。

以吉利学院为例,在创办3年后,报考的学生就达到了近10万名,当年从中择优录取了8000人。

李书福的教育理念和事业,不是简单的“捐资—盖楼—办学”。他永不停歇的在思考和探索企业、社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人才需求痛点下手,打破市场需求才培养之间的鸿沟。

公办民办高校融通发展创新机制是李书福为吉利高校教育设计的升级路线。

2019年5月,北京大学和吉利学院签订了战略支持协议,北京大学作为吉利学院的战略支持高校,双方共同探索公办、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共同将吉利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打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

可以说,通过选派北大具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年富力强的领军人士充实吉利学院团队,并通过开设讲座、培训教师、学术交流、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吉利学院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在北大各项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学生的就业信心、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有望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许有一天,“小北大”将成为吉利学院的新名片。

2020年,吉利学院从北京整体搬迁至成都办学,这是吉利从国家区域人才需求出发的做出的果断决策。有教育从业者说,与某些双一流高校涌向东部发达地区办学相比,吉利学院选择迁址西部,无疑是大局观的体现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再看2005年成立的三亚学院,连续6年跃居中国综合类民办大学排行榜第二位,被评为六星级顶尖学院,连续5年就业率95%。

吉利还从国家科技战略出发,2016年起,在三亚学院打造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学科重点布局。2018年7月,三亚学院投入上亿元建设全国第25个、当地首个超算中心,如今,该中心算力已经升至全国高校第五位。

“每当芒果成熟时,欢迎同学们回学校看看!”李书福为三亚学院送出了专属寄语。

造车,是有形的财富,是一个企业家百炼成钢的淬炼;树人,是无形的奉献,是一个教育家锲而不舍的梦想。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