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策好,农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屋外的太阳明晃晃的,气温37℃。7月31日,忠县新生街道胜利村四组村民黄方英坐在自家的砖瓦房前,手脚熟练而又麻利地打苎麻。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黄方英右手在衣服上擦了擦,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最近全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听说你女儿要从重庆主城回来,赶快劝她莫回来。”电话是黄方英的帮扶责任人范和平打来的。

6年前,黄方英家由于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两位老人都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特别是婆婆瘫痪在床多年,加上3个子女读书负担重,她家被识别为村里的贫困户。这些年,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她和丈夫靠着勤劳的双手很快脱贫。

“好的,我马上给女儿打电话,让她不回来。”黄方英说,范和平是忠县畅达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就像亲人一样给予自己一家很多帮助:申请5万元的小额贷款助她养殖土鸡,推介两个大学毕业的女儿找到满意的工作,过年过节时常前来看望慰问。

黄方英的两位公公婆婆常年多病,她一边照顾一边料理家务,丈夫则在周边建筑工地打短工,每月收入仅2000元左右。

黄方英以前住的是土墙房,因年久失修,一遇下雨满屋漏。由于公公婆婆治病花了不少钱,几个子女读书都需要亲戚朋友接济,盖新房子似乎成了不能完成的奢望。

“门前的公路终于变成水泥路。”黄方英说,她家门前的公路是20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由于是泥结碎石路,加上坡度大,货车爬不上去。2015年12月,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争取投入资金160多万元,门前的路硬化成了水泥路,一脚油门货车便开到了家门口。

好事连连。4年前,政府实施D级危房改造,黄方英一家被纳入其中,除获得政府2.1万元补助外,还享受到扶贫专项补助资金1.4万元,她向亲戚朋友借来4万多元,将旧房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一栋两楼一底的砖瓦房。

早些年,黄方英家吃的是水井的水,下雨水浑,天干见底,用水难以保障。9年前,村里投入近10万元修建6口蓄水池,但仍不能保障正常供水。

黄方英住上新房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又多方想办法,将钟坝村老沟(小地名)的地下水通过管网延伸到胜利村,解决了包括黄方英在内的600多人的饮水困难,大家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路通了,水来了,黄方英的劲头更大了。帮扶责任人每年给她家送来30多只土鸡苗,她又从市场买回几十只土鸡苗,数量超过100多只,年收入超万元。除此之外,她利用村里的闲置地种植苎麻、玉米等,每年增收3000多元。

几年前,黄方英的二女儿考上大学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享受到教育专项帮扶资金5000元。大学期间,每学期还享受到生活补助1000元。大女儿也享受到两个学期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

“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黄方英说,最让她感到幸福的是,3个女儿已有两个大学毕业,且都找到满意的工作,每人每月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三女儿今年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

“没有现在的好政策,就不会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黄方英说,婆婆去年因病去世后丈夫到外地务工,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她说,只要勤劳肯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有盼头。(邓青春)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