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步长的一束光

一双清澈有神的眼睛,扎着精干利落的马尾辫,额头上清晰可见的工作帽压痕,干净的手指甲,刚从生产车间赶来的灯检员工杨翠芝走进了采访室。谈话间,她的微笑自始至终都挂在嘴边,令人分外安心。作为一名在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坚守岗位十四年的老员工,她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娓娓道出了这些年的工作心路。

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灯检是一种判断液体药品内是否存在可见异物的检查方法,是药品制剂生产中的一道关键工序。

而想要成为一名灯检员,视力考察是第一位。“每一位灯检员必须有一双视力至少为5.0的眼睛,我能成为一名灯检员真的要感谢我父母给了我一副好视力。”杨翠芝调侃道。

杨翠芝在检查炭化、裂瓶、尖头、泡头肩部水平以上的压迫裂瓶等外观不良品

灯检员不是一个体力活,但也绝非是一个轻松的工作。在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红制药)的灯检车间里,灯检员们手拿抽检药品,在明亮的灯检仪下检查药品内是否有杂质。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实操起来堪比鸡蛋里面挑骨头,而且都是骨头渣。

“瓶子要倾斜,安瓿瓶要拿在距离眼睛20-25厘米处。”杨翠芝的手在空中比划着,给记者无实物展示着灯检的流程。

别看现在杨翠芝的灯检手法娴熟,她也曾是一个处处碰壁的新手小白。“当时没有机器灯检,都是纯人工灯检,对药品的检测难度极高,压力也很大。”

为了做到零失误,除了认真对待单位组织的职工培训,杨翠芝还注重总结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虚心向车间的前辈请教。“不同的可见异物在药液里的呈现是不一样的,比如玻璃屑下沉较快易反光、纤维会上下浮动直至凹液面……”她一口气说出了好几种不同物质的灯检技巧。

每一位灯检员都是一名完美主义者,为的就是能确保每一瓶药品的质量安全。而能在十四年的灯检工作中做到零差错的杨翠芝也算得上是百里挑一了。“筛查残次品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是保障药品安全的一道防线,容不得一点差错。”杨翠芝说。

作为一名制药企业的灯检人员,任何一个不标准的动作或者眼神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十四年来,杨翠芝把对制药的一腔热忱熔铸到了灯检员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她抱着对每一位消费者极度负责的心态,用她那一双“火眼金睛”为药品安全保驾护航。

不爱红装爱工装

在正式成为一名步长制药的灯检员后,杨翠芝的生活被企业的各类技能培训和制度培训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一位员工入职后,步长制药都会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专属的“职业培训方案”。新员工每个月都会接受数次来自部门领导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当时每天都会有老员工陪我们一起进车间,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快速检查产品,降低出错率。”从如何正确手持安瓿瓶,到灯检时安瓿瓶的倾斜角度,再到快速分辨不合格产品的技巧,杨翠芝在一次次的培训中成长起来。

每一个生产车间都有着一套严格的着装要求,为的是保持车间作业的标准化、统一化。丹红制药的灯检车间也不例外,每一位灯检员在进入车间前都需按要求统一着装:工作帽要盖住每一丝头发,工作服要干净整洁,工作鞋要一尘不染。

失去“着装自由”,对爱打扮的女孩子来说算是一种“酷刑”。但在采访中,杨翠芝对此没有一丝怨言,她认为:“只要我们的药能治病救人,这些都是小事。”

作为步长制药的一名灯检人员,“质量和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这句话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杨翠芝的心里,也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企业制药理念深深抓住了她的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步长制药的十四年里,杨翠芝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了灯检车间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

做幸福的步长人

“成为步长制药的一员是我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选择之一。”杨翠芝语气肯定地说道。

在步长制药,工龄超过六年的员工占比达到了50%以上。除了完善的企业管理培训制度,为员工谋福利一直是步长制药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的“法宝”。

记者了解到,步长制药在菏泽不仅为企业员工建造了家属小区,还开办了幼儿园。除此之外,企业还为孩子不满7岁的职工家庭提供弹性上班时间。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以及福利待遇,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步长制药是我的幸福源泉,我在这里有美满的家庭、热爱的工作和亲切的同事。”说到这里,杨翠芝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杨翠芝坦言:“从选择步长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有想过要离开。”她脸上那充满阳光的笑容触动人心,她像一束光,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了保证每一只药品的质量,杨翠芝和她的同事们牢记细心、耐心、用心的“三心”口诀,严格把控灯检车间里的每一个步骤,始终坚守着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合格品的态度,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结束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后,杨翠芝微笑着与记者握手告别。她身上有着众多步长人的缩影,他们是奋斗者,是奉献者。他们犹如一簇簇亮光汇聚成日渐耀眼的光源,照亮了步长制药未来的路。(《中国名牌》记者 高佳琪)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