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财 > 网络舆情 > 金融舆情追踪:贷还是不贷 银行缘何吝惜房贷?

金融舆情追踪:贷还是不贷 银行缘何吝惜房贷?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5月14日16:14分类:网络舆情

核心提示:截至5月14日14时,“央行力挺首套房贷需求 避免楼市调控误伤刚需”广受舆论关注,成为24小时之内的热点。5月12日,央行召开住房金融服务专题座谈会,央行在会上要求,各银行应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合理确定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及时审批和发放符合条件的个人住房贷款。同时,要加强对住房贷款风险的监测分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根据由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研发的新华云舆情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14日14时,“央行力挺首套房贷需求避免楼市调控误伤刚需”广受舆论关注,成为24小时之内的热点。

从监测结果来看,该话题热度于5月14日达到峰值,而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为楼市风向”、“地方动态”、“焦点热评”等。

相关新闻转载排行 数据来源新华云金融舆情网络服务平台

舆情分析

“央行力挺首套房贷需求避免楼市调控误伤刚需”广受舆论关注,成为24小时之内的热点。

5月13日,一份会议纪要触动了金融、房地产两大领域的敏感神经。这份材料称,5月12日,央行召集了商业银行行长,要求各银行合理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主持会议并表示,根据市场需求,优先确保住房消费贷款的资源配置。央行于5月13日下午发布消息,证实了这一会议的真实性,官方公布的会议内容与网传内容基本相符。

高登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首套房贷的紧张可能会造成房地产市场硬着陆,这对银行资产也会造成冲击,会影响贷款秩序。此次会议明确了监管层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即对一套房贷款允许甚至鼓励,对二套房和多套房贷款的暂停发放持默许态度。

实际上,央行力挺首套房贷需求,体现了一直以来的差别化房贷政策,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方向的变化。就该话题,舆论最为关注的焦点中楼市风向”、“地方动态”、“焦点热评”等方面,各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

楼市风向

房地产开发降速形势确立:投资增速创16个月新低

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显示,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4%,增速比1-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创16个月以来新低。其中,4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5.79,比上月下降0.61点,降至2013年以来最低点。

业内人士表示,2014年以来市场对于楼市下行预期的增强以及未来市场形势的不确定性,使得房企在开发投资方面更加谨慎。4月数据显示,土地、投资、销售、价格、资金等多项指标进一步回落。(经济参考报)

两月内十余房企被曝资金告急 破产危机波及大房企

今年3月以来,在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无锡、安徽合肥、湖北襄阳、陕西神木等全国多地,十余家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了破产危机,关于中小房企资金链趋紧、或再现“跑路潮”的讨论热极一时。

但不仅是中小房企,昔日的实力房企也可能遭遇类似的资金困局。近日,光耀地产资金链受阻、旗下多个楼盘无法按时交付的消息,得到了开发商方面的公开证实,一时间,这一百强房企的资金危机,触动了处于“迷失”状态楼市更为敏感的神经。值得注意的是,据《证券日报》报道,不少前期扩张激进、负债高企的房地产商都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并指出,首开也是其中一例。

面对中小房企和实力房企接连传出的资金链趋紧现状,业内人士分析称,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新一轮洗牌,而被洗牌出局的未必就是中小房企。(证券日报)

国内房企纷纷走出去 机构一季度海外住宅投资上升80%

目前,国内一些二、三四线城市出现了新房库存严重积压的情况,地产开发商在这类地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谨慎。在此背景下,部分开发商开始把目光投向房价涨幅稳定、市场相对成熟、风险较小的海外市场。

5月13日,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顾问有限公司国际物业高级经理周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以澳大利亚市场为例,目前前往该地投资的中国房企不仅有绿地、碧桂园这样的一线龙头房企,一些三、四线的房地产商也开始在此购买土地进行开发。随着越来越多房企在海外开发房地产项目,未来全球的房地产知名品牌中可能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身影。

房地产投资管理及服务公司仲量联行的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一季度,中国机构投资者在海外的住宅项目投资额同比上升了80%,由去年的6亿美元升至今年的11亿美元,其中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最受中国机构投资者青睐。(每日经济新闻)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责任编辑: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