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中药材加工:延伸产业链 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8月23日17:40分类:中国·威宁

日前,笔者来到威宁双龙镇水潮社区红土地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看到基地内屯满了刚收购的半夏,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将半夏筛选分级,用脱皮机脱皮,再放到厂房内烘干,最后包装成袋……

据基地负责人赵才保介绍,半夏收购期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份左右。前期收购的半夏品质较好,经过粗加工后,销往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的药厂和饮片厂;后期收购的半夏主要作为种子出售,销往外地。

目前正值收购半夏的最佳时期,红土地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的主要收购地在小海镇和双龙镇集市,有时也去其他乡镇收购,收购价格为22至24元1公斤。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收购半夏60吨左右。”赵才保说。

在水潮社区,村民们都说:“麻芋子(半夏)种1斤收5斤”,可见水潮社区的土壤和气候十分适宜半夏生长,村民们种植的半夏产量高,能够在市场上卖到好价钱,是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水潮社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后,种植半夏、党参等中药材的村民越来越多。赵才保作为当地的“半夏种植大户”,凭借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的引领,流转土地60多亩,不断扩大半夏种植规模,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在赵才保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自发种植半夏,使水潮社区成为半夏的主要种植地。

产量上去了,赵才保开始把目光转向半夏加工所蕴藏的经济利润。

据赵才保回忆,他们家从他父亲那一辈开始就一直零星种植半夏,只是小打小闹一直不成规模。2015年时,赵才保通过多方考察学习,与水潮社区的23位半夏种植户联合组建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后来赵才保又开始尝试半夏粗加工,合作社也变成了为微企业。

赵才保介绍:“半夏粗加工后能卖到106元1公斤。”与直接售卖相比,半夏粗加工的经济利润更为丰厚,赵才保告诉记者,4斤活的半夏可烘制成1斤干的半成品,今年预计产出半成品半夏100多吨,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从种植到挖收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的用工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

基地内,赵庆芬正在和其他的女工人合力一起筛选半夏,她们有序地晃动着筛子,将大而饱满的半夏筛选出来。

赵庆芬今年44岁,家住在水潮社区。以前,赵庆芬和丈夫经常外出打工,去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务工。但近几年,赵庆芬发现家门口搭建起了大棚,种植苞谷洋芋的土地飘出阵阵药香,以前在家无工可做的状况也得到了转变,很多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以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现在在家门口就有活做,每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还能顾着家里,不荒废土地,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谁还想着出去呢?”赵庆芬的两个孩子在读高中,学习压力大,赵庆芬在家能照顾他。从前,她缺席孩子们的童年,而今,朝夕相处的陪伴既是作为对孩子们的补偿,同时也慰藉了她的心。

在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务工,赵庆芬每天能拿到80元的务工费,加班按照每小时10元计算,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再加上她家有6亩地流转了出去,每亩地流转费为1000元,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赵庆芬一家的日子愈加殷实。

赵庆芬仅是中药材种植粗加工基地带动村民就业致富的一个缩影,该基地正在不断完善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人奔上致富之路。(唐爱梅)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