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乡宝塔村发展大棚蔬菜助农增收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1日20:43分类:中国·威宁

时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走进新发乡宝塔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但见一个个大棚里颜色诱人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采摘西红柿装篮的群众忙碌不停。

“现在先把西红柿采收完,再过两个星期茄子就能采收了,将这一季种的蔬菜采收完之后,我们还要接着再种一季,一年到头不闲着,老百姓也能有工可做。大棚目前主要种植的是西红柿和茄子,其中西红柿41个大棚,茄子32个大棚,剩余的大棚主要种植高经济作物——鲜花。这一季种植的西红柿可以采摘6次,每一个大棚的产量在5000斤左右,市场价格每斤1.2元,主要销往六盘水、昭通、威宁等市场。”贵州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大棚的负责人朱俊峰介绍道。

图为务工群众提着刚采收的西红柿

图为务工群众提着刚采收的西红柿

一直以来宝塔村的产业主要以传统种植为主,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老百姓多数选择外出务工。2018年3月初,通过恒大集团无偿援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基地,实际流转土地220亩,建成蔬菜种植大棚264栋,150平米的办公用房,配套滴灌机房1个及1套滴灌系统,微耕机13台,旋耕机1台以及配套机耕道排水沟。基地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通过恒大援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进优质企业带动,将村里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种植大棚蔬菜,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让周边的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的收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还能参与大棚分红,目前该基地已覆盖贫困户264户1176名贫困人口。

“这个蔬菜种植基地是2018年3月份开始建的,9月份移交给我们贵州金丰公社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目前主要种植西红柿、茄子等,销路也不用愁。通过吸收当地贫困户及土地流转户等在基地务工,解决了宝塔村和周边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难题,目前基地里平均每天用工10人左右,高峰期20多人,工人的务工工资都是按月发放,一天务工收入一般在70元左右。基地覆盖的贫困户除了可以优先务工,每年还能参与经营分红,保底分红为每户每栋大棚不少于700元。”朱俊峰告诉记者。

家住宝塔村元三组的王花花一家因为缺资金、缺劳动力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去年蔬菜大棚建成以后就一直在基地里务工,每天有70元的工钱,一个月下来至少能挣2000元左右。

“我原来一直想着去外地打工,家里的负担重,种地挣不了钱,但是家里老人、孩子又需要人照顾,实在是走不开。幸好去年恒大在村里援建起了这个蔬菜大棚基地,不仅让我找到了事情做,我老公也在基地里找到了工作,他负责管理工人和技术指导,每个月有3000块钱的收入,我们两个挣的钱加起来比原来挣得多了,同时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也能得到照顾。挺好的。”王花花一边忙着采摘西红柿一边说道。

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不再为了打工到处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原来一些出去务工的村民在回乡看到家乡的变化后,也选择了留在家乡。63岁宝塔村大寨组村民陈庆学就是其中一个,原来一直在外打工的他目前已经在蔬菜基地工作了3个月,每个月最少的收入也有2000多元。

“原来我和老伴还有娃娃都在广州打工,前段时间回老家来时刚好碰到这个蔬菜基地需要工人,我就没去广州,在这里也能挣到钱,现在年纪大了不想跑那么远。我的工钱是每天70元,同时家里还有2亩地流转给基地种植蔬菜,每亩地每年有600元的土地流转费。能在离家近的地方打工真的是太好了,我已经和我老伴说了年底回来让她也留在基地内务工,不要在外奔波了。”陈庆学高兴地说。(卯龙艳 唐本黄)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