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药业集团工匠系列五十六 潘震:半路出家的“行家里手”

“潘师傅,这里有点故障,请过来一下。”“稍等,就来!”

扬子江药业集团凯圣印刷厂里机器轰鸣声不断,产品的包装盒、说明书、大部分都出自这里。设备班长潘震麻利地解决完手头的工作,又赶往下一个被呼叫的地方。二十年如一日,当初的毛头小伙现在已经是个阅历丰富的“老师傅”了。

行家里手成长路

说起潘师傅,同事们都忍不住赞一声“全能!”

印刷厂生产线的设备停机了找他,水电故障了找他,甚至门把锁坏了,他都顺手帮忙换了。很难想象,凡事游刃有余的潘震其实是半路出家,毕业后刚进印刷厂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设备操作工,短短几年时间,从操作工到工段长,潘震几乎摸遍了所有设备。

“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印刷机,”潘震说,“那时候常听到这句话,我也渐渐对这些精度要求高的设备产生了兴趣。”2004年,潘震转行干起了设备工程师的工作,随着厂房一次次搬迁,设备更迭,潘震逐渐也锤炼成了“行家里手”。

“这台检品机,当初是引进来替代人眼检测纸盒中的不合格品的。”印刷厂规模不大,作为设备班长,潘震就像个大管家,每一台设备他都如数家珍。

2017年底检品机到货了,在测试的过程中,潘震发现包装盒在通过检品机检验出图文缺失、脏点的残次品后,还需要经过糊盒机将平板包装进行黏合,重复操作,浪费人工和时间,潘震立即着手搭建联线系统。因为每个包装盒的盒型和工艺都有差异,检品机与糊盒机联线并不是简单地“嫁接”,更需要相互“磨合”。在改造过程中,潘震遇到了包装盒拍纸不齐、设备速度不匹配、缺失衔接两台设备的“过桥结构”等种种问题,调完这里,修整那边,陆陆续续改造了近一年,这台全新的联线设备终于面世了。

“平时还要关注设备保养和维修,这项改造只得加班加点搞起来。”潘震感慨道,“花费了很多心思,但实实在在提高了把控纸盒质量的能力,值得!”

做就要做到最好

“做就要做到最好”,潘震一直把这句话放在心底,践行在每一次设备优化项目中。

对于设备来说,每个时期的性状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潘震要做的就是延长它们的生命运行周期,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让设备持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随着产品包装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司对纸品的印刷要求也愈发严格。新设计的说明书纸张规格与原有机器不匹配,在裁剪过程中要确保纸张不因为不受控产生图文偏移等问题。纸张在机器内的运行轨迹,发现每到固定位置牙排一咬一松,要进行五六次交接,交接过程中半点偏移都可能导致纸张破损,

“一张可能看不出来问题,但是叠放在一起肯定会有差异。”潘震不敢马虎,他仔细观察了摸清了原因,潘震开始调节牙排系统,最终确保纸张被控制在误差范围内。

最近,潘震又和药盒上的追溯码较上了劲儿。早在2010年,公司就与国家政策同步,开始给每个产品盒印上“身份证”,便于受众查询药品真伪。印刷厂从零开始,在潘震的调研、改造下,喷码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但由于喷码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公司对喷码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潘震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让喷码达标,还要让喷码外观也做到完美。他一边搜集当前喷码出现的黑白线、弯曲、模糊等问题,一边将从喷头位置到后续供墨系统、操作系统的全流程节点一一考虑周全,不断确认优化方案的可行性。目前,项目已经通过立项,潘震计划继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把控好项目质量。

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与印刷厂一同走过二十载,对潘震来说,虽马不停蹄但很充实。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除了继续精进、汲取专业知识,接下来,潘震还盘算着把多年的实战经验变成案例继续传承下去……(唐毓敏)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黄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