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青友村脱贫有“道”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4月12日17:20分类:中国·威宁

青友村位于龙场镇东南面,是全县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300余户共15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425人。

苹果种植现场

上图为苹果种植现场

修一条像样的公路,是青友村村民埋藏在心底的梦想。

没有公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友村的贫困。

“我们这里‘山高坡陡路不通’,出去一趟不容易,我第一次走出青友村去镇里时是15岁那年。”回忆过去,村主任文富保说道。

文富保今年48岁,他见证了青友村人背马驮的过去。正是因为亲身经历,所以他对近年来青友村发生的变化感受更加深刻。一问起青友村近年来的变化,他就连连感慨道:“电通了、水够用了、住得越来越好了。”

去年来,青友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截至目前,青友村完成房屋改造200余户,村民们“搬出了旧房子,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但对于村民来说,感受最真切的还是修通到家门口的通组路。

“看,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村民文友军指着已经完工的通组路说。顺着文友军手指的方向看去,通组路蜿蜒曲折,像一根银白色的飘带,把村庄连接了起来,整个村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青友村通组路全长9公里,基本覆盖全村。通组路不仅连通了外界,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果林的发展,变成了一条“致富路”。

现如今,通组路沿线都种上苹果树,苹果树下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除了种植苹果树500余亩外,青友村还种植了核桃树200亩、花椒400余亩。

青友村大力发展经果林,一方面为村民们拓宽了致富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

今年34岁的文友军多数时间在外打工,他去过广东、青海等地,在厂里做过工人,也在工地当过泥水工。

文友军说:“打工收入不稳定,每个月能挣到3000元左右。”靠着打工的收入,文友军一家六口勉强度日。

2013年,文友军领到了房屋改造补贴的6000元,再加上打工存下来的钱,建起了新房子,一家人从旧房子里搬了出来。

如今,青友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村容村貌换了模样。

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友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说:“家乡越来越好了,我想留下来发展。”和文友军有着同样的想法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以前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如今看着家乡发展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留下来。

今年,村里规划种植苹果500亩,文友军把家里的5.83亩地流转了出去,每亩流转费320元。苹果树种下之后,基地里需要工人为苹果树浇水等。一连10多天,文友军都在苹果树基地里打零工,他主要负责给刚栽下的苹果树浇水,一天100元,他笑着说:“这段时间挣了1000多块。”

青友村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果林,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提高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

原来,全村种植业以玉米为主,产业结构调整之后,洋芋仍在青友村的产业结构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原来种植洋芋,亩产1000公斤左右,价格最高的时候7角钱一斤。”文友军说。因为洋芋的市场价格低,产量也不高,村民们种植洋芋基本上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

今年,青友村规划种植青薯9号1100亩,“青薯9号的亩产在2000公斤左右,每亩预计能增收2000元。”文富保介绍。

村民们知道青薯9号的产量比原来的要高出很多后,都跃跃欲试想种。文友军就拿出了6亩地来种植。

“青友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进投资主体,争取扶贫项目,争取早日摘掉穷帽子。”对于青友村的未来发展,村支书松泽斌思路清晰又充满信心。(唐爱梅、许定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马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