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自古追星成功第一人

    盛夏清晨,轻薄湿润的雾气尚未散去,戎州(现今的宜宾)的空气中依然夹带着丝丝凉气。此刻,在戎州双龙湖入岷江处的一条小道上,黄庭坚正来回踱着步,心中激动万分:老师苏轼马上要来戎州了!

    昔日以文会友、诗文唱和的情景历历在目,黄庭坚叹了一口气:自被贬黜以来,已屡屡错失见面的机会。

    迷弟遇上偶像 因诗获缘

    黄庭坚七岁能作诗,从小便被誉为神童。十八岁时全省乡试第一,二十二岁考上进士。然而一开始他在文坛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力。因为,当时的文坛新星苏轼光芒万丈,才情声震东亚文化圈。

    苏轼的人品才华、旷达超然深深吸引了黄庭坚,也成为了苏轼“死忠粉”。

    27岁之前,黄庭坚在大宋星光熠熠的文坛中还是一个小透明,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会跟这位“巨星”成为师徒甚至是朋友。直到岳父孙觉向苏轼推荐了黄庭坚的诗文。

    据说苏轼读了黄庭坚的诗,大赞“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认为黄庭坚是“精金美玉”。

苏轼夸赞黄庭坚的诗文绝对出自真心,并不是碍于孙觉的面子,因为在黄庭坚第一次对他表达敬仰爱慕之意后,苏轼便迅速给粉丝回了信。

    当时,即便得到了苏轼的夸赞,黄庭坚也未能见上他一面。两人相距千里,路途遥远,只能鸿雁传书。

    黄庭坚第一次与苏轼直接交流就是通过书信,忐忑与紧张,仰慕与崇拜,全写在了《上苏子瞻书》这封信里。

    他说,“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大意是距离挡不住我们心意相通,你就是我的知音。

    33岁的黄庭坚大胆地对偶像“表白”了。

    而苏轼郑重地写了《答黄鲁直》予以回应:“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几乎难以承受。”其实当时苏轼已是名扬四海的大家,而黄庭坚默默无闻,可见苏轼何等赏识黄庭坚。

    确认过诗文,你是对的人。此后,两人书信来往,疯狂写诗,短短三年间写了百余首诗歌。平均十天一首的节奏,直接拉动了古代快递业、笔墨纸砚业的发展。

    苏轼写《春菜》,黄庭坚和《次韵子瞻春菜》;苏轼写《薄薄酒》,黄庭坚和《薄薄酒二章》;苏轼写《除夜病中赠段屯田》,他读完后就写了首《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感慨“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一个是文豪偶像,一个是新星迷弟,因诗结缘而互相欣赏。

    一提到苏轼,黄庭坚满脸的崇拜,“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简直是个十足的小迷弟。

    作为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在当时的文人中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评价让黄庭坚名气骤涨,很快在文坛站稳了脚跟。

    有趣的灵魂诗酒为乐 惺惺相惜

    黄庭坚与苏轼虽名为师徒,实则好友。两人相知半生,书信往来多年,却只在京城相聚过三年。

    同时在京城做官的那三年,两人朝夕相处,品茶饮酒,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相见恨晚。

    身为文豪的苏轼是一个超级“吃货”,他创制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仍然是流传至今的名菜。在苏轼笔下,羊肉、猪肉、鸡肉、野菜、烧饼皆可入诗,但凡他觉得好吃的,必须写上两句来抒发“怎么这么好吃”的感慨。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市,眉山市与宜宾市距离并不遥远,想来定品尝过宜宾美酒“姚子雪曲”。多年后,当苏轼在他乡吃着家乡美食竹笋时,或许会惋惜没有一坛姚子雪曲作伴;但更有可能的是,作为“吃货”,他早已托人从家乡捎来姚子雪曲,美酒伴美食,大快朵颐!

    不仅苏轼好为美味写赞颂诗词,黄庭坚也常常写美酒与美食。对于美酒的热爱,两人几乎是相同的。苏轼爱喝酒爱酿酒,公开表白“不可一日无酒”。黄庭坚同样爱酒,“把酒”“举酒”“沽酒”等字眼在他诗文中出现多次。

    在被贬谪到戎州的三年期间,黄庭坚创作的70多首诗词大部分都与美酒相关,那首《安乐泉颂》更是代表作:

姚子雪麴,杯色争玉。

得汤郁郁,白云生谷。

清而不薄,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老夫手风,须此晨药。

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姚子雪曲”即宜宾名酒五粮液的前身。这首诗将“姚子雪曲”从外观、味觉、功效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让人不禁对之心驰神往。《安乐泉颂》传唱千年,五粮液同样穿越时光,成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和中国白酒文化的典型代表。

    黄庭坚爱戎州一汪佳酿,他仿造王羲之的流觞曲水,建造“流杯池”,组织诗友会,吟诗作赋,畅怀作乐。他给这座小城带来了前沿的文化视野,影响了当地的饮酒风尚。由于他喜欢饮酒,对宜宾酒文化的影响延续至今。

    《明一统志》云:“二老阁在府治东,绘唐杜甫、宋黄庭坚像于内。”黄庭坚离开戎州后,人民为了纪念他兴建了“吊黄楼”。如今,重建后的吊黄楼静静伫立在岷江北岸,承载宜宾人民对黄庭坚的眷念和深厚情谊。

    第三次相约

    宜宾的这次会面已经是黄庭坚与苏轼的第三次相约。

    “苏轼生十年,父询游学四方”,风华傲骨的苏轼同父亲一样喜欢游学,实践“知行合一”。作为眉州人的苏轼几经戎州游学,但是在书信往来都要等上几个月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及时让黄庭坚错失与苏轼两次的见面机会。

    在黄庭坚等待与苏轼相聚的地方,原地名叫“大顺场”,可黄庭坚太想念苏轼了,动辄数十日的等待让黄庭坚思念与日俱增。因为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便见亭阁书题“思坡亭”,见溪流书题“思坡溪”,见桥梁书题“思坡桥”……如今八百多年过去了,改名为“思坡乡”的地方至今仍旧保留着黄庭坚与苏轼友情的印记。

    据传,不负黄庭坚的等待,苏轼最终到了戎州。黄庭坚把他带到长江边孜岩山下的山谷中,这里有茂林修竹,潭水清澈,瀑布恢弘,相得益彰,风景宜人,年过半百、饱经世事沧桑的两人在这里度过了难得的相聚时光,吟诗唱和,好不惬意。

两位文豪在此相会的佳话流传千古,也让这条山谷有了闻名天下的名字——“会诗沟”。

    实际上,苏轼与宜宾早有渊源。22岁那年,苏轼顺岷江而下,前往京师。途经宜宾时,不知是否为当地佳酿“姚子雪曲”所助,他爱上了这里人民的淳朴快乐,

    “儿女自咿嚘,亦足乐且久”“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他爱上了这里的人杰地灵,他在《过宜宾见夷中乱山》中赞这里的景色:


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

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

横云忽飘散,翠树纷历历。

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

    直到现在,黄庭坚与苏轼会诗文化依旧影响着这里,会诗沟早已成为文人墨客的出游之地,保存了多处文坛名人的真迹石碑。

    始料未及的是,苏轼黄庭坚这一见就成了后会无期。苏轼卷入政治斗争,屡遭贬谪,在一次从流放地儋州(今海南)返京的途中去世了。

    苏轼去世的两年间,黄庭坚写下了20多篇哀悼苏轼的诗文。其中,《松风阁诗》名传千古,一句“东坡道人已沈泉”,看似平平无奇,细细品来,仍可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思念。

    1000多年后,一座名为《文脉律动》的雕像屹立在宜宾市岷江岸边,再现了苏轼、黄庭坚师徒二人相会于思坡乡饮酒作诗的故事。

    会诗沟毗邻五粮液产业园区,这一段千古友情,让宜宾拥有了诗酒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诗酒文化的繁荣之地。

    钱钟书曾说,真正的交情,看来像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谊。

    苏黄二人,惺惺相惜,心之所向,便各生欢喜;各有天地,相知相伴,亦不惧分离。两人的文学才华、人品胸怀辉耀古今,肝胆相照的友情更是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返回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专区首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