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财 > 网络舆情 > 【金融舆情追踪】证监会P2P监管框架已依稀可见

【金融舆情追踪】证监会P2P监管框架已依稀可见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4年07月21日15:15分类:网络舆情

核心提示:根据由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研发的新华云舆情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14时,“P2P监管框架已依稀可见”广受舆论关注,成为24小时之内的热点。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为"P2P风险何在”、“应如何监管P2P”、“监管争议之处”等。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根据由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网研发的新华云舆情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14时,“P2P监管框架已依稀可见"广受舆论关注,成为24小时之内的热点。

从监测结果来看,该话题热度于7月18日达到峰值,而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为“P2P的风险何在”、“P2P如何监管”、“监管争议之处等。

舆情分析

 7月21日消息,由上海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在上海召开。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演讲中强调,银监会正研究P2P监管规则,将尽快推出,监管最主要是不能搞资金池,更不能去挂什么担保公司。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规则的制定,保监会也在抓紧起草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监管办法。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分工已经明晰。在分工的基础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也表示,要构建有效的合作监管体系,强化功能和行为监管,包括一行三会在内的部门要形成合力,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监管效率。

 P2P的风险何在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峰会上罗列了以下几类潜在风险:第一,流动性风险。比如余额宝,当中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第二,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改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第三,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推出高收益、实则也有风险的产品,但却不如实揭露风险,甚至误导消费者;第四,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但同时也对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详细

全国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刘张君指出:近年来,新开设的P2P平台数量和贷款规模在迅速飙升,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规定,该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正快速积聚。(详细

网贷资讯网的创始人告诉记者,已经关闭的P2P网贷平台除了恶意卷钱落跑之外,大部分都是新设立的P2P平台。这些平台在经营之前并没有考虑清楚就匆匆上马,大环境一旦趋紧,借款人还不上钱或者流动性出现问题,匆匆倒闭的情况就出现了。(详细

一位央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按照一般的企业结算账户的方式来管理P2P网贷平台的资金,如果经营者缺乏自律,沉淀在公司账户下的客户资金,以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托管的资金都有可能被其挪为己用,甚至携款逃跑。”(详细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责任编辑:李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