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产业念好“经” 昔日瘦土也生“金”——龙场镇产业结构调整侧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27日20:05分类:中国·威宁

“干河”原来也叫“甘河”,是可渡河的支流。

龙场镇干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建聪说,干河过去不但不缺水,上个世纪60年代村子里还种过稻田,是美丽的鱼米之乡,后来甘河逐渐变成了干河,以种植苞谷和马铃薯为主,收益较低。

近年来,干河村大力恢复生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如今,走进干河村,蔬菜基地里的莲花白背着露水,青翠欲滴。三五成群的村民们一边挥着锄头除杂草,一边开心地唱起自编的山歌,歌声里全是满满的幸福感。

“干河坝子平又平,满地蔬菜好爱人。百姓天天有事做,生活开销不操心。”初冬的干河村歌声悠扬。

“干河”再变“甘河”。“干河”也见证着龙场镇的发展变迁。

龙场镇最高海拔2550米,最低海拔1215米,沟壑深涧纵横交错,切割面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山高路陡。“龙场镇土地面积有163000亩,25°以下稍微平缓点的土地4500亩,15万余亩全是坡耕地。”龙场镇副镇长杨瑞泉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致使龙场镇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或处于闲置状态,造成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

“一年苦到头,包谷棒子整一楼,生活无改善,吃的还是酸汤包谷饭。”一句顺口溜道出了龙场镇农业产业发展的无奈与辛酸。

“一亩苞谷最多产500斤,卖钱也就是在700元左右,而且种植周期长,费时费力。”在杨瑞泉看来,单一低效的传统产业格局是制约全镇发展的关键因素。

穷则思变。2017年,龙场镇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起了文章,按照长短结合、统筹发展的原则,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寻求突破。

立谋立动,龙场镇开始大量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优化马铃薯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三年不到,9万余亩低效玉米调减至5800亩,引进优质种薯和起垄种植技术,使马铃薯产量从亩产2000斤左右提高到5000斤以上。

低效作物淡出历史舞台,高效产业粉墨登场。龙场镇根据当地的海拔梯度与地域差异,结合退耕还林资源,通过党支部引领的方式,将全镇划分为五个特色产业带,实现高效经济产业全覆盖。

在低海拔产业带,以种植软籽石榴、油桃、猕猴桃等早熟鲜果的特色经果林为主,面积16000余亩,在低海拔地带经果林下又套种小黄姜6000余亩;中海拔产业带布局主要以中药材和烤烟为主的产业,种植烤烟6300亩、中药材5000余亩;中高产业带布局优质马铃薯产业46000余亩;第四个中高海拔产业带,发展核桃和苹果为主的经果林,核桃种植面积69000余亩,苹果12000余亩;高海拔产业带以养殖业为主,种植牧草和青贮饲料发展养殖业,养殖牛11000余头、羊8000余只。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土地破碎,产业结构单一的劣势逐渐变成优势,“山顶戴帽子、山腰结果子、兜里揣票子”的高效农业产业格局初显。

龙场镇是毕节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全镇32个村(社区)中有24个贫困村,其中13个深度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78户21838人。截至2018年底已脱贫3263户17125,今年拟脱贫要1115户4713人,时间紧、任务重。

今年6月以来,该镇在32个村(社区)共规划实施了3800亩蔬菜产业扶贫基地,确保一村一基地实现全覆盖。基地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将利润的百分之70给贫困户进行分红,同时吸纳贫困人口到基地务工。

“我们平时来基地务工,一天有70块钱,这样算下来,比自己种庄稼划算多了。”刘永飞说,除了分红和务工收入,得益于扶贫专项资金的支持还养了3头牛,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干河村全村543户2400余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5户892人,今种植烤烟760亩,并通过一村一基地种植蔬菜200余亩,每户养殖两头能繁母牛,可带动137户700余人实现脱贫摘帽。如今,干河变甘河,田群众日子越来越甜。

距干河村18公里的青友村也是实施“一村一基地”种植项目的村之一,目前基地种植的花菜正在采收。

“我们种植了250亩花菜,亩产在3000斤左右,每亩有2100元以上的收入。”青友村党支部副书记松泽江说,花菜采收完之后,村里还将发展辣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增收渠道。

如今,龙场镇产业结构调整立竿见影,群众脱贫致富吹糠见米。

“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我们又规划布局了11万余亩产业带,计划种植马铃薯65000余亩、蔬菜37000余亩、中药材5000余亩。”杨瑞泉表示,龙场镇将在现有优势产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群众享受产业发展红利。(周阳 叶启伟 陈武帅 文旭)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来源于合作方。中国金融信息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010-88052986。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一鹏]